香港科技大學創始人之一齊錫生教授新作《分崩離析的陣營:抗戰中的國民政府》出版,21日與《重探抗戰史》編者郭岱君座談「烽火中的國家與民族:重探現代中國的關鍵年代」,齊錫生從黨、政、軍三條線追索抗戰時期,直指當年的國民政府、國民黨、和蔣介石三者不能畫上等號,即使軍隊也是地方軍不令中央軍之命的狀態,可以說,抗戰八年就註定國民黨敗逃台灣的命運,因為國民政府兩大失誤的政策─徵兵徵糧,耗盡了僅存的民眾支持;而益形僵化的國民黨,則完全喪失扭轉中國政治格局的動能。
為什麼還要研究抗戰?
齊錫生開宗明義強調抗戰史的意義,從近觀看,當年很多親歷其境者還活在人世,還有不少人對抗戰記憶猶新,重點的是,做為現代人,對抗戰(二戰)也應該視為現代人不可脫離的基本知識。從遠觀看,五百年後還會有人談抗戰嗎?他表示,至少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還是要談。
齊錫生說,華人號稱五千年歷史,其中有四千八百年華人祖先是生活在很小的環境(黃河流域為主),清康乾以來才建立現代定義的「中國」版圖,但在全球土地領域所佔極微,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三、四百年後,中國的「威脅」才從北方多了東方─海上而來,直到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中國才花了九十六個月的時間,把自己從世界觀裡的井底之蛙,變成有世界能量的一份子,這九十六個月的戰鬥,則超過過去數百年外侮的總和。
國民政府總體檢─千瘡百孔
齊錫生花了很大篇分析「地方實力派」(軍閥),以此為基本工具,檢視國民政府的體質體能,從而如何影響作戰,蔣介石在一九三五年國民黨五全大會上說:「和平未到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一九三七年盧溝橋發生十天後的盧山宣言則稱:「戰端一起,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兩段講話都非常壯烈,但當時和戰的討論也很激烈,兩個重要講話間隔二十多個月,中國人民有二十多個月的時間思考這兩段話蘊涵的危險訊息,思考:日本人真打來的時候,我們要不要打回去?真的會「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嗎?
遺憾的是,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齊錫生說,表面上中國抗日似乎是同仇敵愾,其實却是裂痕滿布,傷痕累累,那段時期,國民政府是分崩離析的。他用一連串二分法舉例,主戰派的對立面是「不主戰派」─不是全國鐵板一塊抗日,分裂的裂痕非常清楚,不主戰派又可以分成「表態的不主戰派」和「不表態的不主戰派」,前者如低調俱樂部,最後走到最極端的就是汪精衛政權,而「不主戰派」其實佔了大部份,即使蔣介石那麼慷慨講了地方不分南北,當時很多數人不是拒絕被拉進這個陣營,甚至未來八年想盡辦法不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