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力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表層的觀察,另一個層面是深層的觀察,一般而言,我們會觀察周邊的環境,以及自己身邊的人事物,透過眼睛來觀察,而所獲得的訊息就是屬於表層的觀察。深層的觀察有別於表層的觀察,除了用眼睛觀察之外,更要用心體會、感受,也因此所得到的會比表層的觀察來得多更多。
舉凡生活中的大小事,只要留意觀察就會有所發現,但有些事情是需要透過用心感受,例如,我們可以發現空間擺設改變,但對於場域氛圍的敏銳度卻難以掌握。要能面面俱到,達到表層及深層的雙重觀察效果,則需要用眼睛去看,且要用心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我們除了看對方的穿著表情之外,更需要花心思去學習感受對方的情緒及說話的語氣,才能深入的掌握訊息,做出有效的判斷及因應。
會說話的人,善於觀察對方的外在樣貌,並且能感受到對方內在蘊含的氣質,仔細回想我們生活周遭,是不是有些人所散發出來的氣質出眾,說起話來溫文儒雅,談吐大方,說話的內容不落俗套,總是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說話,帶給人溫暖,讓人印象深刻。
有些人則是口無遮攔,說起話來喋喋不休,有時候還會自吹自擂,總是展現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不管什麼事都是自己最行,不管什麼議題,自己的觀點就是最正確,有時候還會對人頤指氣使,若是遇到長官或是對自己職場升遷有幫助的人,總是花言巧語,竭盡所能的說好話巴結。
同樣說話,有些人讓人如沐春風,有些人卻給人不同的觀感,甚至是不好的評價,話要說得恰到好處確實不容易,但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因為失言而禍從口出,因此,我們必須謹言慎行之外,更需要口吐蓮花,給人溫暖,也給人肯定。
在日常生活中,不妨來學習觀察,就所觀察到的表層事物來加以描述,從正向思維的觀點切入,試著看看別人的好,例如辦公室有人換了新髮型,就從自己主觀感受來分享自己的想法,也分享自己觀察到的差別,說明如下:「之前你的髮型是直長髮,給人理性有條理的感覺,現在你的大波浪捲髮,給人感性又浪漫的感覺,不管什麼髮型,在你身上都有不同特色。你的臉形與髮型真的很適合各種髮型的變換。像我就不太適合剪短髮,如果我能像你一樣天生麗質就好了。」如果沒有仔細觀察,就無法講出前後不同的髮型比較差異,也無法就自己與對方的互動來說話討論。
若是只有表層的觀察,則無法說出較為細微的差別,只能看到什麼說什麼,例如:「你今天換了新的口紅喔!這個顏色很適合你。」 講完眼前所看到的表層事物就結束了,無法透過觀察進行較為進階的表述,也因此在與人溝通互動上就會少了些共鳴與認同。
會說話的人善於觀察,而透過觀察可以讓我們看得更多,也想得更多,建議大家不妨在每日生活中, 對於周遭事物多些留意與觀察,對於身旁的家人朋友或是同事夥伴,都能多些用心互動,感受分享彼此的好,樂於讚美肯定對方,將觀察與表達融為一體,就能讓自己的說話能力提升,表達得更好。
作者介紹|王勝忠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博士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教育部12年國教課綱種子講師
臺中市SUPER教師
王勝忠老師擅長課堂活化教學,透過多元化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喜歡學習、愛上學習。擔任多年國教輔導團教學輔導員,樂於分享課堂教學經驗及教學研發成果,獲邀擔任全國中小學課程與教學研習講座,分享主題從「有效教學」、「合作學習」、「閱讀與寫作」、「學校本位特色課程」及「教師共同備課」,理論與實務兼具,廣受好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布克文化《王勝忠老師的說話課:帶領孩子說得更好、更有自信,在課堂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全面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的40堂課》(原標題:說話的藝術: 逢人減歲,見物加價)
責任編輯/游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