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巴馬開始,美國就把重心轉移到亞太!TPP與RCEP成中美競爭工具

2024-02-13 10:10

? 人氣

延伸閱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開啟中國跟東南亞的10年蜜月期:北京為東協帶來希望

柯林頓於2011年11/12月訪問緬甸,成為自1955年2月,艾森豪政府的國務卿約翰.傅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訪問仰光以來,第一位訪問緬甸的美國國務卿。柯林頓此行雖然低調,但具有歷史意義—它表示美國的外交政策已經轉向亞太地區。一年後,歐巴馬總統也於2012年11月訪問仰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2011年11月的東協巴里峰會中,柯林頓力促擴大「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同一個月,歐巴馬也在第19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檀香山峰會中採取同樣行動。TPP是新加坡、智利與紐西蘭為響應亞太經合組織商業顧問理事會的建議,而於2002年提出的倡議,目的在打造一個「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FTAAP)。TPP是一個開放性夥伴關係,也就是說,任何有興趣的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體,只要願意、能夠遵守TPP訂定的標準,都可以加入TPP。汶萊隨即加入。

美國於2008年參與入會談判。到2011年,澳洲、祕魯、越南與馬來西亞也參與入會談判。在2011年11月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中,日本、加拿大與墨西哥也表示對TPP有興趣。加拿大與墨西哥於2012年加入談判,日本於2015年加入談判。直到美國加入入會談判,TPP才引起其他經濟體的興趣。許多人認為TPP是「歐巴馬政府亞太地區『再平衡』政策的核心支柱」。

華府將TPP視為擴大它在亞太地區存在的途徑。用柯林頓的話來說,「外交政策就是經濟政策,加強我們在海外的外交與存在,我們就可以加強美國國內經濟,反之亦然……美國認清我們正朝亞太地區轉向,我們要在21世紀成為亞太地區的外交、經濟與戰略力量」。分析家們認為,美國朝亞太地區轉向是一種「雙管齊下的戰略,既能振興萎靡不振的美國經濟,又能制衡中國巨大、而且還在不斷加大的經濟存在」。

TPP是貿易協定的「黃金標準」。同時依據柯林頓的理解,TPP不僅只是一項貿易協定而已。由於中國不符規定,不能加入TPP。但北京雖遭TPP擋在門外,卻大力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中國外長王毅說,「實現FTAAP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經濟領導人的長久共識與願景」、FTAAP是「邁向區域經濟整合的新的一步」。

上述話題發展得太快了,讓我們言歸正傳。在2012年第44屆東協經濟部長會議中,東協諸國、中國、日本、南韓、印度、澳洲與紐西蘭同意展開討論,以組建一個跨越亞洲的自由貿易區。這就是東協秘書長所謂「重大成就」的「區域性全面經濟夥伴」(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