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業消費動能復甦緩慢,不少傳統百貨或購物中心挺不過這波關店潮,紛紛宣布關門大吉,有陸媒報導,光是今(2024)年前3個月,就已經有10家百貨業者倒店。而繼2022年全年至少有35家百貨門店結束營業後,2023年又有21家百貨商場停業,包括曾風光無限的太平洋百貨、永旺、百盛等知名品牌。
已經屹立超過27年時間的上海街頭知名地標伊勢丹百貨,在3月25日宣布因租約到期,梅龍鎮分店將於今年6月30日停業。其他位於天津的2家分店「天津伊勢丹」、「濱海新區伊勢丹」也分別在4月14日、27日歇業,意味著今年6月過後,伊勢丹百貨在中國的分店就只剩天津的仁恆伊勢丹。
根據《第一財經》5日報導指出,梅龍鎮伊勢丹百貨即使在宣布即將停業後,推出1折至8折的各種折扣優惠,來客流量卻仍寥寥可數。
梅龍鎮伊勢丹停業並非個案,不少百貨店也開始紛紛退出市場。從瀋陽伊勢丹的退出,到上海太平洋百貨和六百的相繼關店,再到咸寧銀泰百貨和廣州番禹友誼商場的關閉,以及即將關閉的天津伊勢丹南京路店和天津濱海新區伊勢丹百貨等。
根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的統計,中國在2023年共有21家百貨商場宣布停業,該年度退出市場的品牌包括太平洋百貨、永旺、百盛等知名百貨,其中太平洋百貨僅僅經營11年,而在2024年至今,已有10家老牌百貨宣布停業,其中5家將徹底關閉退出市場,另外5家則計劃升級改造或拆除重建。
報導引述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2023-2024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指出,超過70%的百貨業者認為客流量仍未恢復至2019年疫情爆發前的水準,其中有超過3成的企業客流量恢復不到80%;有64%的百貨公司銷售額回不去2019年,儘管2023年相較2022年,整體銷售額年增8.8%,但分析認為這是因為2022年受到疫情影響的低基期效應。
報告分析各大百貨關店的原因,租約到期雖然是表面理由,但更深層的原因則是因為消費結構改變、經營壓力巨大,電商、直播平台蓬勃發展,是衝擊零售業的關鍵因素,即使如今已經不像疫情當初的狀況嚴重,但仍然無法完全恢復原有水準,其中86.3%的百貨零售業者認為,消費力不足是現今產業面臨的首要挑戰;另外物價攀升的同時,人力成本也在不斷上漲,導致許多百貨業者選擇裁員,來因應眼前困境。
儘管如此,有分析認為,走高端化路線的商業模式在現今的中國仍有生存空間,如上海恒隆廣場的營收救還在持續成長。此外,社區商業化在中國逐漸成為新趨勢,一些百貨公司已開始嘗試轉型為社區生活中心,就連知名電商平台阿里巴巴、京東也在嘗試加入,以因應市場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