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頭是闔家觀賞的娛樂,玩具商做「斷頭台模型」給小孩玩…斷頭台歷史道盡人類的殘酷本性

2019-05-03 16:36

? 人氣

「玩具製造商推出斷頭台小模型供孩子把玩……斷頭台形狀的銀色耳環及胸針也在巴黎年輕女士間蔚為風行。」

由此可見,處刑在那個時代「娛樂化」了,就連端莊的法國淑女也躍躍欲試,搶不到好位子也無所謂,只要能體會一下這種集體暴力的「時尚樂趣」就好了,就算跟人擠著站著看也行。處刑變得就好比現在我們假日走在鬧街上,能看到的街頭表演一樣,原本期盼能藉由公開來嚇阻犯罪與預防犯罪的效果顯然已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龐大的人群與此起彼落的叫囂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種「時尚樂趣」,直到20世紀也一樣如此。20世紀初,有位名為歐根訥.魏特曼(Eugene Weidmann)的罪犯,他被控犯下多宗刑案,自然最後被法官判以死刑 – 上斷頭台,且是以公開的方式處決,目的是想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依歷史記載,行刑當天有許多人圍觀,除了叫囂、推擠,甚至還出現「歇斯底里」的行為,有些民眾趁警方離去時,還拿手帕去沾魏特曼留下的鮮血。最終政府不得不承認,公開處刑不但無助於教育,還只會讓人更陷入瘋狂,迎來一場比過節還熱鬧的狂歡盛會。因為這個原因,1939年法國政府宣布廢除對死刑犯的所有公開處決。

當年還有人拍攝了魏特曼被處決的影片(畫面模糊,未有見血的鏡頭)︰

三、為何當初會發明這種恐怖的東西? 斷頭台一開始其實是以「人道」為目的出發

就某角度而言,斷頭台或許可視為「人道發明」之一。(圖/ Richard Mortel @flickr)
就某角度而言,斷頭台或許可視為「人道發明」之一。(圖/ Richard Mortel @flickr

「斷頭台」一詞,容易讓人聯想到血腥與死亡,但就某角度而言,斷頭台或許可視為「人道發明」之一。斷頭台誕生之前,若想將一個罪無可赦的犯人處以極刑,斬首或絞刑可能會是個好選項。在電影或動畫裡,常把斬首描繪地簡潔有力,仿佛劊子手只要手起刀落就能人頭落地。但在現實裡,斬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假如你曾剁過帶骨的雞肉、豬肉,那你就會知道,想要俐落地切下得費多大力氣,更遑論是一顆還活跳跳的人頭。

所以劊子手在執行時,有很大的機會得「切了再切」,才能將人頭「順利」砍下,這還不包括「手滑」,或刀鋒不夠利。這使得原本被期盼能迅速、無痛的處斬,變得既漫長又血腥。平常幾個月裡,處理兩、三位死刑犯都還算小事,但當「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劊子手的業務量也跟著暴增,幾乎每天都得讓幾名法國貴族的人頭滾地才行。這段期間為了讓行刑更有效率且人道,「斷頭台」才因而問世

從此之後,當人們講到「斷頭台」時,往往都容易與法國大革命聯想在一起,它與法國大革命可以說是相應而生,但僅同進,而未同出。在革命結束後,斷頭台依舊繼續為法國政府服務,直到1977年最後一次使用斷頭台,處決一名來自突尼斯移民的殺人犯後,才遭淘汰。

本文部分內容經授權取材自天培《死亡與來世:從火化到量子復活的編年史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毅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