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當孩子哭鬧時,要區分情緒和行為。哭沒關係,但是扔東西的行為要糾正。認同情緒,但要控制行為。
哭沒關係,你當然可以哭,但是不可以耍賴。(認同情緒,控制行為)
就算生氣也不可以打媽媽。(教導)
再怎麼傷心也不可以亂扔東西。(教導)
接著,給孩子調整情緒的空間和時間。換句話說,就是要確保孩子有適當的空間和時間調節自己的情緒。
你可以回房間大哭一場,等哭夠了再出來沒關係,媽媽等你。(提出替代方案)
如果孩子願意自己進房間當然好,但大部分的孩子並非如此,不肯獨自進去房間,認為被孤立。這時可以提醒孩子,如果自己不進房間,那就由媽媽帶進去。
客廳不是你一個人的空間,你在這裡大哭會妨礙到別人。如果你自己不進房間,那就由媽媽帶你進去。
最後,詢問哭前和哭後的感受。必須讓孩子自己區分並整理情緒,觀察自己在哭前和哭後有什麼不同。
現在心情怎麼樣?(提問)
好點了嗎?沒事了嗎?現在有沒有舒服一點了?(提問)
現在心情和剛才有什麼不一樣?(提問)
透過父母的提問,孩子會思考,「剛才很生氣,但現在沒事了。」能夠感覺得出差異,了解情緒不會一直持續,而是會增減甚至消失,是可以調節的。這就是培養情緒調節能力的過程。
情緒調節要靠自己,沒有人可以代替,必須透過經驗來領會。剛開始很難,給孩子時間,不管是一個小時還是二個小時,都有可能依然無法消氣。但是次數越多,調節的時間會越來越少,調節情緒的肌肉也會變得越來越結實。
眼淚不是壞東西,大哭一場後,一定會得到緩解。要教孩子的不是停止流淚,而是用眼淚適當發洩情緒的方法。給孩子充分的悲傷機會,確保整理情緒的時間和空間,用適當的話教導孩子,就能培養情緒調節的能力。
作者介紹| 尹智映(不倒翁老師)
以「不倒翁老師」的筆名在Instagram、個人部落格、YouTube上連載教育內容,積極與媽媽們溝通,希望能幫助讀者培育更多內心堅強的孩子。
育有一子一女,並擁有十八年資歷的國小老師,人稱「不倒翁老師」。在教學生涯及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充分體悟到比起父母和老師一百句「正確的話」,還不如一句「好話」更有助於孩子成長。從經驗中意識到自己無意識地把消極、冷嘲熱諷的話說給孩子聽,於是認真思考如何更親切、更溫柔地表達心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圓神出版《媽媽的說話練習2:培育內心堅韌、不畏失敗的不倒翁孩子》(原標題:對愛哭的孩子,讓自己停止流淚的方法)
責任編輯/游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