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在難以捉摸的距離觀看─我心中的侯孝賢

2015-06-03 05:40

? 人氣

 侯導1993年的<戲夢人生>,記錄了台灣國寶大師李天祿的故事,那年這部片得到了坎城的評審團大獎,他屬於自傳性電影,侯導在處理自傳性電影時,有一種特殊的空間餘韻,像是隔著一扇看不見的窗戶,在微觀中試圖以更宏觀的角度來處理李天祿大師的角色以及與時代的關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侯孝賢1995年的作品《好男好女》。
侯孝賢1995年的作品《好男好女》。

 我曾經看過一篇論文,是林文淇所寫的「醚味」與侯孝賢電影詩學,在談論侯孝賢電影的一種醚味,當我看這個詞時,我不能同意再多了,文章中談到朱天文提到這個詞。如下:

每回我總嘆氣,侯孝說出來的電影,比他拍出來的,好看太多了。聽他運鏡,我拜託拜託他,千萬把〈好男好女〉拍出這股醚味好不好...。

 後來看到毛片,我大失所望,還是這麼冷靜,一點醚味也沒有。

 剪接時又跑去看,有一段推軌移鏡,我萬分惆悵說,這裡算也撈到一點醚味了

 侯孝賢在接受林文淇的專訪談到《千禧曼波》時,也以「輻射」來形容自己電影片段中追求同一符號能夠具有多層次意義的手法:

你取的片段只是一個符號...生活上一個片段的符號,基本上這個符號你還是要賦予他...整個輻射出去的東西。有時候一個片段你其實說了是這個事,但是進行的是這個事,其實輻射的是另外的,你知道,我喜歡玩這種,所以人家說我片子都不拍現在進行式,都是拍事前或事後。

 侯導講的這段話,甚至可以代表了他創作風格的重要特徵。有人要問那醚味又是甚麼?我想喜愛侯導電影的人解讀可能都不同,我認為他是一種氣氛,一種距離,一種影像裡散發出來的氣味,一種侯導電影裡特有的時間感,一種人音畫之間的流動,你都可以這麼解釋,他甚是可以是微觀的可以是宏觀的。

<海上花>我認為是侯導另一個巔峰作品,我曾經在與侯導長年合作的攝影師李屏賓的紀錄片中,看到李大哥談論這部電影,整部電影就像是一幅時光中的油畫,那些場景、畫面、光線、話語,簡直就像是在看一幅民初上海的清明上河圖,我完全聽不懂裡面的上海話,但卻很難從從中抽離。

海上花劇照。
海上花劇照。

<千禧曼波>算是侯導電影中較為特殊的電影,與以往電影的感覺相當不同,其實也是我比較不喜歡的一部。而到了侯導第一部跨國的電影<咖啡時光>,侯導的敘事風格已漸趨模糊,並非看不懂,而是你會覺得這個故事、畫面、聲音更以一種難以想像的方式交融再一起,變成了一種狀態,侯導的醚味更昇華到另一種地步,全然融合在另一個陌生的國度和城市,我很想知道小津安二郎看了這部片的感覺。

 晚近,他原創的電影雖越來越難等待,侯導之後的電影<最好的時光>、<紅氣球>,但他的詩意卻已進入另一種高峰,卻讓人越發喜愛,這兩部片都是我個人相當喜愛的電影,我看到了侯導進入了另一個旅程,他用著他獨特的距離感,凝結出了這些看起來敘事模糊的故事,而電影裡每一個畫面的事物似乎都有自己的聲音和觀點,但卻更接近現寫實,也寫意,更是一種生活的狀態,這都我想起了侯導曾經說過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