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寶可夢的AR實境更強大!一篇弄懂VR、AR、MR、XR的差異,讓臨場感受發揮到極致

2024-09-07 10:00

? 人氣

戴上頭戴式顯示器,使用者能感覺與現實脫離,進入了虛擬世界。(示意圖/取自Pixabay)

戴上頭戴式顯示器,使用者能感覺與現實脫離,進入了虛擬世界。(示意圖/取自Pixabay)

編按:虛擬實境的歷史悠久,早在1938年法國劇作家安托南‧阿爾托就已提出相關概念。隨著科技的進步,頭戴式顯示器(HMD)成為體驗VR的關鍵裝置,並且不斷有新的感官技術如嗅覺與觸覺被研發出來,讓虛擬體驗更加逼真。此外,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與延展實境(XR)等技術的出現,進一步模糊了現實與虛擬的界線,開創了無限的應用可能。究竟VR、AR、MR、XR這些酷炫的名詞,到底差在哪裡?本文一次看懂!

時間設定在2045年,人類正處於糧食不足與經濟衰退的民不聊生,有一群人為了撫慰鬱悶的心情,打開了「綠洲程式」(OASIS)。這個綠洲並非沙漠中的水源區,而是由「ontologically(存在論)、anthropocentric(人類中心主義)、sensory(感官)、immersive(電腦系統或影像圍繞使用者)、simulation(模擬實驗)」這幾個英文單字的字首縮寫,是一種沉浸式多媒體(immersive multimedia)或電腦模擬生活(computer simulated life)。人類在名為綠洲的網路世界化身為自己喜歡的角色(虛擬分身),到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要的事,還能穿上具有「觸覺技術」的衣服,在網路世界獲得觸覺上的感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前面的敘述其實是電影劇情,來自於英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科幻冒險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一級玩家》描述欲擺脫憂鬱現實的人類本能,電影裡出現的科技就是「虛擬實境」(VR),也就是最近資訊科技領域常被提及的技術。把現實與虛擬放在一起的「虛擬實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就是讓人在電腦創造的虛擬世界裡感覺身歷其境。

虛擬實境,應回溯到1938年

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雖然近幾年才受到重視,其實這個概念在1938年已經出現在法國劇作家兼電影演員安托南‧阿爾托(Antonin Artaud)出版的散文集,阿爾托把劇場(theatre)描述為「虛擬實境」(la réalité virtuelle〔the virtual reality的法文〕)。阿爾托認為,電影雖然包含了演員的模樣,但在電影院裡,真正與觀眾見面的不是演員,只是由光和影像展現的畫面。換句話說,雖然這些演員不是以物理型態存在於現實之中,但觀賞的人覺得這些光和影像如同真人,因此阿爾托使用了「虛擬實境」這個詞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