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個月,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全台灣人口將有超過20%是老年人。財務安全和身心健全,兩者是關乎每個人生命下半場的頭號大事,突顯老年醫學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近日接受《風傳媒》專訪,深入淺出介紹老年醫學的發展趨勢,並提供老年人健康維護的指引。
此前詹鼎正擔任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他是國內老年醫學領域專家,他接任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一職後,提出三大營運目標,包括響應政府推動長照3.0措施,打造北護分院為結合醫療及長照的指標院所,並且推動智慧醫療相關方案。
老年醫學部的適用對象
「如果有多重共病、感到衰弱或情況複雜的患者,即使未滿65歲,我們也鼓勵這些中年朋友到老年醫學部看診,」詹鼎正受訪時首先指出,雖然台灣老年醫學部的看診通常從65歲開始,然而他也提醒,年齡並非區分病患唯一標準,只要年齡或者症狀有共通點,也符合老年醫療的服務範圍。
詹鼎正比喻,老年醫學就好像是「小兒科的翻版」,特點是能夠整合多個專科的診療,可見老年醫學的複雜程度。「我們關注的不僅是身體,還包括心理健康。」他特別強調,老年醫學尤其關注患者身心互相影響所帶來的改變,老年醫學能夠為患者提供完整照護,醫病關係往往也比較長久,這種與醫護人員間的熟悉感,其實對老年患者的整體健康管理極為重要。
詹院長指出,老年醫學的一大。「大部分來找我們(老年醫學部)的患者,是比如他已經看了五、六個醫生,可能禮拜一要看一位,禮拜三、禮拜四各要看一位,對長輩和照護者來說,每一趟到醫院舟車勞頓都是個麻煩,所以有不少長輩都表達,希望盡可能整合各種看診與治療。」這種整合性的診療服務不僅能夠減少老年患者往返醫院的次數,往往在不同面向彼此參照之下,醫療人員也能提供更全面、更連貫的治療方案。
新冠肺炎期間,國人平均餘命明顯下降,如今揮別大規模封鎖的緊急情況,詹鼎正認為,65歲以上的長輩想要保持身心健康,仍有幾個「功課」需要長期維持。首先,生活起居盡可能正常,均衡飲食,避免過度攝取高油、高糖份、高鹽的食物,以及擁有充足睡眠,對整體健康都有重要影響。詹鼎正強調,許多疾病被發現時,治療行為可能都為時已晚。詹鼎正因此強烈建議,從最根本的生活型態做起,一定不要等到真正生病,才痛下決心開始改變。「大多數疾病在你看到的時候,想改變都太晚了」。
再者,年過65歲者,詹鼎正呼籲務必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詹鼎正解釋,控制三高不僅是為了預防慢性病,甚至可以預防失智症。「很多人以為失智症預防主要是要動腦,其實控制三高更為關鍵。」詹鼎正解釋道,罹患阿茲海默症與控制三高好壞密切相關,因為三高對全身的影響是:「一個人的代謝如果有問題,廢物堆積不是只有堆積在血液,包括肝臟、脂肪也會堆積。所以除了糖尿病,你會漸漸罹患脂肪肝,至於心臟的油脂,長期也將會造成心血管疾病。」
第三,詹鼎正也呼籲長輩應盡可能多活動,盡量保持活躍,不必因為年齡漸長,心態上變得保守,因而停止活動。「老年醫學主張『80歲的老人還能做30歲時想做的事』,這可說是最理想的狀態了!」詹鼎正解釋,有聘僱外籍看護的家庭,為長輩照顧日常起居,雖然用意良善,但長期而言很可能導致老年人活動減少,肌肉萎縮、肌肉量減少,反而不利健康。「一個人如果本來不太需要人照顧,只要身邊有一個人隨時照顧,那你通常就都不動了,這反而讓你更不健康!」
如何保持活躍?詹鼎正認為,規律運動仍是不二法門。詹鼎正以自己為例,他雖然工作極為忙碌,但每天堅持走至少8,000步,詹鼎正也十分鼓勵老年人培養運動習慣。他認為,即使是簡單散步,培養走路習慣也能帶來顯著的健康效益。
第四,國人容易輕忽的情緒管理,也不可或缺。詹鼎正受訪時,特別強調情緒健康對老年人的重要性。「如果沒有目標或動力,長達30年的退休生活,可能會在退休不久後就變得極為無聊,這是很痛苦的。保持樂觀積極的人生觀很重要。」詹鼎正解釋:「你總是要想辦法,培養一個你可以做、喜歡做的事情!」他建議老年人要提前準備,在退休前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義,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