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考試中,蘇軾再一次震驚世人,破天荒地取得了第三等的好成績!
我猜大家此時肯定噓聲一片:「什麼,才三等就炫耀成這樣了?」
各位讀者們,你們有所不知,這個級別的考試,一二等純屬虛設,整個宋朝都沒人考中過。事實上就連三等,大宋開國一百年來,在蘇軾之前也僅一人曾獲此殊榮,而且所考的科目還與蘇軾不同。所以,在這一次的制舉科目中,蘇軾是響噹噹的全國第一兼開國第一。蘇轍比哥哥差了點,得了第四等(蘇轍表示:哎,沒辦法,有這麼個才華洋溢的哥哥,也只能一輩子活在他的陰影裡了)。
據說殿試之後,宋仁宗興沖沖地跑回宮中,對皇后說:「朕今天為子孫得了兩個太平宰相!」
不得不說,做皇帝的,果然看人就是準。後來蘇轍最高官至門下侍郎,相當於副宰相,而蘇軾也曾距宰相之位僅一步之遙而已。
政治失意,卻造就文學高峰──《飲湖上初晴後雨》、《水調歌頭》
那麼,問題來了:蘇軾才華滿腹,又被皇帝看好,為什麼終究沒能做到宰相呢(同屆考生中可是出了一打宰相)?哎,總歸一句話,都是「口無遮攔」惹的禍。
熙寧二年(一○六九年),著名的王安石變法開始啟動,北宋新舊黨爭也自此拉開序幕。
蘇軾認為變法應徐徐圖之,不該急躁冒進,所以一開始他站在保守派這邊。但很快保守派集體遭到排擠,歐陽脩退隱林泉,不久辭世;司馬光則閉門不出,埋頭撰寫《資治通鑑》。蘇軾執著地上了幾篇言辭犀利的萬字奏章後,發現勢難挽回,於是也自請外調,選擇到地方上發光發熱。
從這個階段開始,文人身上亙古不變的規律,開始在蘇軾身上顯現:每每政治失意時,便也是文學創作佳篇翻飛的巔峰時刻。
任杭州通判期間,他寫出了那首膾炙人口、「遂成為西湖定評」的經典七絕: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此詩前兩句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首句寫晴日映照下的瀲灩湖波,次句寫煙雨籠罩下的靄靄群山,後兩句則略貌取神,以西施喻西湖,空靈貼切,堪稱妙手偶得的神來之筆。
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他初試「豪放詞風」便出手不凡: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上片寫出獵的雄姿,蘇軾左手牽黃犬,右臂架蒼鷹,隨從的將士也是個個錦帽貂裘的行獵裝束,千騎同奔,平岡馳騁。為報答傾城前來圍觀的百姓們,我一定要像三國的孫權那樣,親自彎弓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