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使減碳迫在眉睫,各國政府不得不採取更積極的氣候行動,就連2024巴黎奧運也透過減少新場館建設、減少運動員菜單的肉類選項等,致力打造史上最永續賽事,由此可見永續已成全球共識。
而金融業的排碳量雖然不高,卻與全球市場運作密不可分,在永續浪潮中,金融業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對此,富蘭克林證券投顧副總梁珮羚在風傳媒最新一集《熱議!華爾街》中,分享她對金融業與ESG發展的趨勢觀察。
淨零減碳刻不容緩 ESG成為企業存亡關鍵
為何全球開始密切關注ESG議題?梁珮羚指出,人類活動產生大量溫室氣體,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已上升1.3度C,幾乎快要達到《巴黎協定》約定的1.5度C,今年夏天全球高溫也刷新紀錄,若遲遲不作為,預估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會上升超過2度C。除了氣溫節節攀升,暴雨、乾旱等極端氣候的現象也比以往更頻繁發生,導致經濟損失。
為了落實減碳,台灣制定了《氣候變遷因應法》、設定2050淨零碳排目標,並陸續成立碳權交易所、開徵碳費,金管會更要求上市櫃公司進行碳盤查,梁珮羚表示,這些規範有助包含金融業在內的企業加入減碳行列。
而在ESG上有積極作為的企業,更有永續經營的本錢,如果一間公司經常因水災威脅,造成營運中斷或廠房設備受損,公司可能因此失去訂單、營收縮水,陷入經營危機。
不僅如此,梁珮羚觀察到,目前有越來越多調查研究發現,ESG評分高低導致企業經營成效出現明顯分歧,ESG評分高的企業在股價、本益比表現更為優異,同時吸引投資人將資金轉而投入這些企業或投資標的上,這意味著企業如果不跟上ESG腳步,隨時都有被市場淘汰的可能。
企業加速永續發展 金融業扮演關鍵角色
梁珮羚也強調,富蘭克林為此在投資流程上,也相當注重企業的ESG機會與風險,提供機構投資人更好的選擇,同時加入許多國際倡議、責任投資原則組織,遵循赤道原則等,吸引更多資產管理公司展現ESG方面的影響力。
雖然金融業相較製造業、農業的排碳量低,但金融業是支持經濟活動的重要角色,可對資本市場的ESG進程產生極大的槓桿效益。梁珮羚解釋,過去金融業因應這個氣候變遷或ESG,最大的問題來自企業在ESG方面的資訊揭露不透明,不過隨著前述金管會的相關規範上路,企業揭露的資訊已趨於完善。金融業可透過完整的資訊,用相同的標準檢視不同企業的永續表現,銀行業也可藉此判斷是否將資金貸放給積極進行永續轉型的企業,她認為,這對整體經濟活動與經濟發展結構來說,將形成正向循環。
ESG基金表現亮眼 長期投資兼顧獲利與永續
至於投資人在ESG熱潮下,可以掌握哪些投資機會?梁珮羚分析,光是永續、ESG相關的基金,2023年全球的投資規模就比2022年成長14%,相當於2.8兆美元(約新台幣89.4兆元),且永續概念的股票型基金在2023年的平均報酬率達16.7%,相較於傳統標的報酬率只有14.4%,這樣的高報酬表現不僅發生在股票、債券市場,各類型基金都有類似趨勢出現。
梁珮羚透露,國內約128檔永續基金也有約新台幣5000億元的投資金額,可預見市場資金未來將持續往ESG基金流入,建議投資人做長期理財規劃時,將ESG基金、全球氣候變遷基金納入投資標的,根據摩根指數(MSCI)的全球氣候變遷指數試算,中長期定期定額投資這些金融產品,不僅有不錯的獲利,也可預防股市波動,同時掌握ESG發展趨勢,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