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走到盡頭,不就是求得圓滿。「但也不一定要救了很多人、器捐留愛,才叫做圓滿。」謝書豪認為,不管器捐與否,讓病患與家屬的身心靈,都得到安頓,這樣的「生死兩相安」,才是圓滿的真諦。身為醫務社工,要做的就是當病家面對臨終,考慮捐贈器官時,能夠發揮專業向家屬說明。謝書豪強調,不論最終是否真的順利完成器捐,病家光是想到器捐的這個念頭,就已經很了不起,值得所有人給予祝福和感謝。
這件事,徹底改變了謝書豪從業的信念,勸募器捐並不容易,但謝書豪將圓滿作為最高指導原則,除了在醫院陪伴病家面對生離死別的傷痛,也持續投入器官捐贈工作倡議,提倡社會大眾、甚至是醫療從業人員,都應該用祝福和感謝的態度看待捐贈者及家屬,讓捐贈者生命落幕的時刻充滿愛與祝福。
社會不理解精障者,該如何搭建橋樑,共同協助患者回歸日常?
在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擔任社工師長達20年的吳嘉純,工作主要是為精神病患及家屬營造安全、有信賴感的醫療環境,工作橫跨精神醫療、社區精神復健、精神長照領域,發展多元化團體及社區工作,同時也發揮社工的專業,投入司法鑑定及創新藥酒癮特色服務,獲得今年「南山醫務社工獎」的肯定。
醫務社工人力流動頻繁,但病人不減反增,每天都要面對無數個病人和家屬,吳嘉純總是燃燒自己,想方設法與病人家屬溝通、幫助病人出院返家,並且尋找適用的資源,協助家屬承擔照顧責任,同時也讓他們減輕照顧負荷,以及爭取社區的接納。「醫務社工常常想比較多,我們看的不只是疾病本身,還會想到病人返家之後,他們的人生該如何過下去,我們可以怎麼幫助他?這才是我最在乎的。」 吳嘉純堅定地說。
在吳嘉純服務的個案裡,有一位外籍配偶嫁來台灣後,面臨截然不同的生活與文化壓力,心理健康漸漸失衡,最終住進嘉南療養院接受治療。而患者的先生本身有肢體障礙,平日靠資源回收為生,讀小學二年級的女兒也因為缺少爸媽的照顧,總是油頭垢面。
「我們每次打電話給病人的先生請他來醫院一趟,他總是在電話謾罵,後來乾脆不接我們的電話。而且他知道太太現在已經無法幫他照顧家庭,竟然試圖把太太留在醫院裡。」吳嘉純從接觸患者先生的過程中,發現對方不僅無法接受太太罹患精神疾病,甚至想要就此離婚拋棄她。
然而,患者穩定病情後,終究要回到家裡、回到日常生活。吳嘉純為了多了解病家,持續努力與該先生溝通,不放棄透過各種方式接觸家屬,並做了許多次的會談,吳嘉純說:「他每一次來醫院,都是我的一個機會。我可以跟他談,讓他知道太太接受治療後,病情有進步。未來太太出院後,萬一在家裡發病,我會教他如何處理,我們也會繼續協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