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湧現無力感(=做選擇變成一件辛苦的事)
2.滿足感下降(=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懷疑或後悔)
3.過度期待(=可比較的對象增加)
讓我們透過例子進一步說明。假設我們在某家超市根據「選項越豐富,越能提升業績」的假設,比較了「24種果醬的賣場」與「6種果醬的賣場」的業績。結果發現,選項較少的賣場,也就是「只有6種果醬的賣場」,業績是果醬多達24種的賣場的十倍,而這個結果與先前的假設完全相反。這個現象稱為「果醬定律」,證明了選項太多會導致消費者因為「選擇障礙」而「放棄選擇與購買」。
令人眼花繚亂的選項會讓消費者產生「既然有這麼多選擇,一定能選到超美味的果醬」這種期待,但是當眼前有這麼多果醬可以選擇,消費者卻又不可能全部試吃一遍時,心中的期待就會過度膨脹,那麼就算選到美味的果醬,也不會因此而滿足。
換言之,許多人都覺得「選項越多越好」,但就科學的角度來看,「選擇越精簡反而越好」。
這就是極簡主義者異口同聲地主張「減少東西,人生變得更加豐富」的理由。這不單單是減少支出、節省時間或是降低所有物成本的問題,而是當我們從選擇的矛盾解脫,思緒也將變得更加清晰。
那麼到底該減少多少東西,才能從選擇的矛盾中解脫呢?
「減到多少才足夠」的指標
簡單來說,解決選擇矛盾的方法就是「將選項減至剩下三個」。
反之,如果選項等於甚至大於四個,就容易出現選擇障礙。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松竹梅理論」。這是當眼前有A、B、C三個選項的時候,中選率最高的通常是正中央的選項B,而當選項增加至4個以上時,「難以選擇」的機率就會上升的理論。
如果走進日本的餐廳,也常常可以看到只有松、竹、梅3種午餐套餐可以選擇的情況。想必大家應該都有過「不知道該買便宜一點或是貴一點的套餐,所以乾脆買不便宜、不貴的套餐」這種經驗對吧?商場也有類似的情況。「在跑業務或是做問卷的時候,將選項精簡至3個」有利於提升回答率,可見這是能於各種情況應用的技巧。如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應用這種技巧的話:
1.將使用中的包包或鞋子精簡至只剩下三款。
2.在買衣服或家具的時候,只買「白、黑、灰」這三種顏色。
3.讓假日的待辦事項精簡至「讀書」、「整理」、「去岩盤浴」這三種。
這個條列式內容之所以只有三種,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重點在於「三」而不在於「四」。在2018年上映的電影《愛情是什麼》之中,曾有下列這一幕:攝影師的朋友問攝影師「你有幾種相機」,結果攝影師回答「三種」。「明明是攝影師,卻只有三種?不會太少嗎?連不是攝影師的我都有四種相機喲!」、「嗯,三種或四種的差別不大對吧?」、「三種雖然有點少,但四種就太多了!」
雖然這是不值一提的對話,卻也證明人類的認知能力有限,能夠認知與比較的範圍僅止於「三」這個數字。
一如前面提到,史蒂夫.賈伯斯為了不讓自己陷入選擇障礙,而每天穿一樣的衣服。重點在於「減少選項」,如果沒辦法適應突然只剩下一種選項的生活,可試著先準備3套服裝,讓選項或是物品「減至三種」就好。
作者介紹|澀谷直人
1995年,於福岡縣出生。2017年開始經營「極簡主義者SIBU的部落格」,短短一年,該部落格達成每月100萬次點閱的成就。於兩個國家推出翻譯版本的著作《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從居住、物品到人際關係,50個擺脫金錢和外在羈絆,化繁為簡的富足人生》(銀河舍出版)曾於Amazon暢銷排行榜登上第一名。2018年擔任「Minimal Arts株式會社」董事長。負責監製追求極簡機能美服飾品牌「less is _ jp」。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墨刻出版《從加法開始的極簡生活:澀谷直人的富足人生提案,教你輕鬆拋開數位焦慮,從取捨練習找到真正的自由》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