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更深入研究威士忌的創作內涵和藝術性時,就會想進一步認識「人」,也就是首席調酒師。去年到倫敦參加David Stewart 就職60週年的退休典禮,品飲他用60年功力調配出來的威士忌,深刻理解到人是威士忌的靈魂。首席調酒師的工作就像是一名指揮家,如同小澤征爾或是卡拉揚這樣的人。紐約愛樂在卡拉揚接手之前,是福特萬格勒擔任指揮,兩個人的風格截然不同,卡拉揚有王者氣勢,福特萬格勒比較溫和內斂。有一天,卡拉揚在指揮樂團練習時,老福特從後面走進來,在觀眾席坐下來,
想聽聽看老團員們如何地接受卡拉揚的指揮,甫一坐下,團員們的演奏忽然全轉變成福特萬格勒的風格,因為他們看到老福特走進來了。很有趣吧?同樣的,在威士忌之中,人的因素跟交響樂指揮一樣重要。這就是威士忌的調和藝術,調和是很有深度的、很進階的學問,但往往我們取得它時卻很理所當然,以至於忘了它存在的重要性和難度。當首席調酒師的工藝內化進威士忌當中,我們隨著品飲,也融進自己的品味生活當中,這就是我最喜歡威士忌的地方。
和台菜很搭的入門酒款
酒桌文化常是許多人接觸威士忌的起點,以往常見的酒桌情境是,一道道美味佳餚上桌,人們用著餐廳免費提供印著啤酒商logo 的小啤酒杯來喝威士忌,那樣的杯子裝過白開水,裝過熱茶,裝過罐裝飲料,也裝過啤酒或葡萄酒,在那個沒有人會帶自己的品飲杯出門,以及餐廳不會幫你準備喝各式酒類的杯子的年代,那款杯能滿足你加冰塊或純喝的需求,甚至成為一種度量衡,是拼酒時惦量乾杯份量的度量衡。
因此,許多剛接觸知識性品飲的朋友,懷抱著過去長輩帶著你在酒桌上吃台菜拼著肝功能的江湖技巧,往往對文謅謅的品酒嗤之以鼻。在每個路邊熱炒和各式火鍋的喧囂場合裡,用肝喝酒似乎比用心喝酒更受人歡迎。
世間萬物的演化有陰陽、有得失,一體兩面,或許是我們的飲食文化中一直存在著拼酒乾杯的歷史,台菜也跟著演化成搭配麥酒(啤酒)和烈酒(高粱)好速配的口味,因此威士忌文化進入這塊土地時無縫接軌,以麥芽生產的威士忌毫無違和地迅速攻佔台菜的酒桌文化,只是,我們現在要把酒桌上威士忌助興的功能改成餐搭,拼酒改成品酒,瞎喝改成盲飲,喝多改成多喝,這樣的文化還有一大段路需要我們持續努力。瓦城不是第一!台灣最強泰式料理排行冠軍是「它」,連泰國皇室也認證更多文章
歐肯三桶單一麥芽威士忌 Auchentoshan Three Wood
蘇格蘭低地區三次蒸餾的威士忌,使用三種不同橡木桶陳年,呈現出豐富而優雅的熟透果香,蘊含著奶油糖、烏梅和葡萄乾的氣息,特別適合搭重口味的台菜,例如熱炒類。記得有一次和朋友約好去吃台電酸菜白肉鍋,剛好就帶著歐肯三桶,雪莉桶的烏梅味和酸菜鍋裡的五花肉碰撞在一起,彷彿酸梅湯一般解膩,讓人忍不住又多夾了幾塊肉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