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旅英的台灣人抱怨當地看診需漫長等待、醫療資源明顯吃緊,若台灣步上同樣的模式,只會變成另一個高齡福利與社會債務失衡的例子。
免繳保費能解決老年人健康問題嗎?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提醒,實際上有四成以上的健保支出,都花在65歲以上長者身上。
若修法過關,符合免保費條件的老年人口預估從4.7%激增至83%,但「免繳」並不一定就能改善他們的整體健康。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強調,老年人往往面臨生活型態改變、長照需求與慢性病管理等多重挑戰,所需的是更加多元、深入社區的醫療與支持系統,而非單靠「免付費」來解決就醫障礙。
「使用者付費」精神何在?
政治人物時常提及「使用者付費」以合理化健保機制,但若年長族群屬於最頻繁使用醫療資源的一群,卻又享受免保費待遇,豈不與此原則背道而馳?
台灣醫管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認為,好的健保制度應是所有人共同分擔,而非把巨額支出轉嫁給正值工作年齡的人,否則勢必打擊青壯年人口的經濟活力,導致「少子化」與「老人化」雙重衝擊下的嚴峻財政危機。
青壯年還得再扛多少重擔?
台灣醫師公會、台灣醫院協會等醫界團體以及衛福部長邱泰源皆強調,現行健保費約七成來自青壯年薪資,如果65歲以上普遍免繳,就會使健保的「金主」集中在年輕勞動族群。
邱泰源提醒,很多剛畢業的青年,收入甚至不及一些已領退休俸的前輩,若此時又大幅增加他們的繳費責任,將造成世代間更深的矛盾,最後還可能動搖健保長期財務基礎。
以「減輕長者經濟負擔」為由,推動修法讓所得稅率不到20%的65歲以上民眾免繳保費。然而,從英國的慘痛經驗、國內年輕人負擔與退休人口的實際資產差距,再到各種數據顯示若全面減免,健保恐面臨龐大的財政缺口。如何在確保高齡者照護需求的同時,也兼顧健保財務永續與世代正義,才是政府與社會應該更深思的關鍵問題。畢竟,「全民健保」的核心價值在於全民共同承擔,否則制度失衡,最終恐將無法善待任何一個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