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於今(31)日表決通過就業服務法第46條修正案,開放80歲以上長者免除巴氏量表評估即可聘請外籍看護,此修正案的通過,目的是為了簡化申請程序,減輕家庭照護負擔,應對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
根據官方數據,80歲以上的長者人數預計在未來數年內將突破百萬,此新法的實施被寄望能夠緩解長期照護壓力,然而,這項政策也引發了多方爭議!《風傳媒》於此帶您掌握正反方的意見!
為何「認同」應免除巴氏量表評估?
1.減輕家庭負擔:制度太繁瑣,難以滿足高齡社會需求
國民黨立委涂權吉指出,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80歲以上長者人數將超過百萬人,然而,現行制度要求長者必須通過巴氏量表評估才能申請外籍看護,過程繁瑣且耗時,讓許多家庭在緊急情況下無法迅速獲得協助。
他認為,放寬規定可以讓家庭更容易申請外籍看護,迅速解決照護問題,減少長者和家庭的壓力。
2.預防性照護:提前安排避免意外發生
涂權吉強調,許多80歲以上的長者雖未完全失去自理能力,但子女可能因工作無法時常陪伴在身邊,這讓家屬擔心長者可能因跌倒或突發疾病而面臨危險。
如果能提前安排外籍看護,長者便能獲得基礎照護,避免等待意外發生後才來尋求協助,這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方式。
為何「反對」免除巴氏量表評估?
1.外籍看護資源分配不均:真正需要照顧的人可能受影響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表示,全面免除巴氏量表可能導致外籍看護資源被不需要密集照護的長者佔用。
例如,許多外籍看護可能更願意照顧健康狀況較好的長者,因為工作負擔較輕,這樣可能造成重度失能者難以獲得照護服務,讓真正需要幫助的群體被排擠。
2.人權與性別歧視疑慮:外籍看護的工作環境可能惡化
婦女新知基金會指出,台灣的家庭看護移工多數是女性,這種聘僱制度不僅可能缺乏足夠的勞動保障,也讓女性移工更容易受到剝削或歧視。
如果不改變整體長照制度,僅僅擴大聘僱資格,反而可能惡化這些外籍看護的工作條件,侵害她們的基本人權。
3.衝擊公共長照體系:長期影響全台長照人力供應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認為,放寬外籍看護聘僱規定,可能讓台灣的長照需求更加依賴「一對一家戶聘僱」,而非發展公共長照體系。
這樣的作法雖能短期內解決部分家庭問題,但可能進一步削弱公共長照資源的整合與成長,也無法有效解決全台長照人力短缺的問題。
協會建議,應讓外籍看護也能成為公共長照體系的一部分,並保障他們與本地勞工相同的工作待遇。
結論-支持與反對的核心差異
支持者的主張: 認為放寬規定可減輕家庭負擔、縮短流程,並提供及早預防意外的機會。
反對者的擔憂: 強調資源分配可能失衡、人權保障問題,以及對公共長照體系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