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棉條就不是處女了嗎?其實,女人早在古羅馬時代就開始用了

2015-06-25 12:27

? 人氣

tp1
指入式棉條不須任何輔助,以手指即可置入體內,垃圾量也減少許多。(圖/風傳媒)

棉條開始蓬勃發展,出現各式各樣的廠牌,大多給予消費者衛生、無感的印象,1970年代各廠紛紛推出香氛除臭的功能。不過許多消費者反映對香氛過敏,也引發了醫學研究,證實經血只有接觸空氣後才會產生異味。類似的研究源源不絕。同個時期,美國的女性主義團體也開始為月經平反,畢竟,全世界有一半人口、每個月都會發生一次的生理現象,為什麼需要躲躲藏藏或覺得羞恥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83年,美國第一位女性太空人莎莉萊德(Sally Ride)也把棉條帶上宇宙。當萊德為這「為期一周」的太空旅行做準備時,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工程師卻問她:「帶100個棉條夠用嗎?」此時的棉條,已是新時代女性的象徵,但對男人來說仍舊是謎霧一團。

wecandoit
棉條不僅賦予經期中的女性更高行動力,也是身體自主權的象徵。(圖/Tampax粉絲專頁)

吸收力更強,卻引發意想不到的災難

1975年寶僑公司(P&G)研發的超強吸水材料,卻讓棉條受到更加嚴格的控管。這項新原料稱為「羧甲基纖維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簡稱CMC),是種可食用、吸水力驚人的合成纖維,放在棉條中間加強吸收力。

吸力超強的棉條廣受歡迎,對經血流量大的女性是一大福音,1980年中,市面上幾乎找不到任何一種棉條不含CMC或類似原料。可是日本卻警覺起來,禁止這種化學合成的棉條進口,美國國會也在1976年將棉條的定義由化妝品改為醫療器材。他們不知道的是,真正的災難才正要開始。

使用棉條會中毒?是它搞的鬼!

中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shock syndrome,TSS),是種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與A群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感染疾病,症狀包括發燒、嘔吐、腹瀉、皮疹甚至休克。單單1980年,美國就爆發超過800件因使用棉條而引發的TSS案例,包含38例死亡。

tp2
金黃色葡萄球菌堪稱「棉條剋星」。(圖/Wiki_common)

直到1989年,醫學研究才證實,因為新型棉條的超強吸收力,置入身體過久容易造成陰道黏膜乾裂,導致細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引發TSS。3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由於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比較容易受到感染。

幸好,後續研究顯示,約三分之一的人體內原本就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只有不到3%的女性帶有含毒的特殊菌株。即使正確使用下,TSS發生的機率非常低,但寶僑公司的暢銷產品仍然在1985年被迫下架。

「要是議員們有陰道」,法規更完善?

1989年底,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要求所有廠商統一棉條規格,從6公克到15公克,分成量少、普通、量多與量極多型四種,以免消費者買到不適合的產品。同樣是1980年代,學者指出棉條內的羧甲基纖維素、聚脂纖維、人造絲等材料,會助長細菌孳生,迫使企業改為使用別的材料。但棉條包裝從未標示原料,人造絲至今還是靠得住(Kotex)棉條的材料之一(台灣未販售),其他廠商則是三緘其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