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座百貨公司:菊元百貨的身世

2015-06-14 18:00

? 人氣

台灣首座百貨公司菊元,承載數代人消費空間經驗的生命記憶。

台灣首座百貨公司菊元,承載數代人消費空間經驗的生命記憶。

2014年6月14日臺南末廣町林百貨重新開張,無論從文化還是商業角度都是府城乃至全臺的年度盛事。但座落於資本主義重鎮台北的菊元百貨,其實比林百貨早數日開幕,是全臺第一家百貨公司,今日還存在於初建時的位置,尚待產權人及社會大眾的重視及妥善活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工業革命以後,日常生活用品透過工廠製造,生產的速度和數量大增,中產階級興起,都市化的生活型態也讓商品種類日漸繁多,傳統單一類型商品的店舖不 再能滿足民眾的購物需求。19世紀,歐洲各大城市都能見到百貨公司的蹤影,20世紀初,日本著名百貨:三越、白木屋、高島屋等也接續開幕,為民眾帶來截然 不同的消費體驗。

百貨公司的空間承繼19世紀以來,帝國主義者藉以展示國力與流通物產的「博覽會」,因工業技術躍進而能在短時間內達成以往需耗費數十甚至 上百年方能完成的大跨距架構,滿足多樣展品陳列的空間條件。而博覽會具有時效性的限制,百貨公司卻是全年無休,除了將「能夠選擇展示什麼物品」的決定權及 物品詮釋權,從國家機器轉移至資本家手中,更將具有節慶及典禮意味的商展行為日常化,成為現代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1
重田榮治開設菊元商行後和南街的大批發商的合照。 圖片來源:痞客邦PIXNET──老爹碎碎唸:菊元百貨公司老闆………..重田榮治的故事 (1)

1932年,具有臺北州臺北市協議會員身分的商人重田榮治,在風聞日本內地大型百貨欲來臺擴張版圖,搶先在臺北城內日本人的住商區域榮町,開設臺灣 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以下簡稱菊元)。

重田榮治為山口縣人,曾參與八國聯軍與日俄戰爭而有中國經驗,後來在臺尋找機會,任職於大稻埕經營毛線和 布料批發的本島人商店,後獨立開設「菊元榮商行」,址於今延平北路南京西路口西南側,原黑美人大酒家斜對面,貿易對象拓展從中國東北至南洋,1928年加 入臺北城內的都市更新,建造臺灣最早的現代化百貨公司。

新廈基地在日本時代初期屬於撫臺街以南的西門街,為日本政府接收清代衙署做為總督府、陸軍幕僚等官方廳舍用地,是故未納入1899及1905年之市區改正範圍,1926年町名重劃後屬於榮町三丁目,並因基地內各行政單位已分別遷入新落成之總督府與其他新建廳舍,故採取由官方與民間合作,以大規模造街的開發手法更新。

2
重田榮治於大稻埕開設的菊元榮商行。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菊元的建築物,由與總督府合作的地產商-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其建築課的古川長市,以及繼鈴置良一之後進入會社的玉置玉彥技師設計興建,古川長市 為會社建築課課長,菊元正是其代表作品,當時曾發表設計理念於《臺灣建築會誌》之上,當代建築史學者西澤泰彥著作亦曾探討此案。建築樓高六層,加上頂樓的瞭望臺,高度僅次於總督府的高塔,當時有「七重天」稱號。百貨內一樓到四樓是賣場,五樓是著名的菊元食堂,六樓則提供展覽和演講使用,這樣的樓層分配原則,在今日臺灣的百貨公司仍然延續。

臺灣土地建物會社做為大規模建設開發新建的公司,專精於建築技術的革新與推廣,如鋼板混凝土、鋼骨鋼網混凝土、鋼筋空心磚混凝土、防暑空心磚屋頂等技術皆尤其取得專利,並早在1920年初期便導入美國的異形鋼筋、得到英日專利的乳狀防水劑、日本宇部水泥與萬全瓦等新式建材,並將臺灣生產的高砂磁磚販賣到日本國內。該公司在1930年代前累積之結構、構造工法、材料設備等建築技術面的優異實力,全數灌注在當時最前衛的建築菊元百貨上,由於建造者的背景,目前藏於外皮下的構造,保存了臺灣在當時最先進且精緻的建築技術。

3
初落成的菊元外觀。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臺灣最早的電梯出現在臺北火車站對面的臺灣鐵道飯店,爾後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總督府和遞信部皆有裝設,但一般民眾並無機會搭乘。直到菊元設置電梯,成為前往臺北觀光的熱門景點,許多人到臺北專程前來搭乘,穿著連身制服,戴著白手套的電梯小姐,代表著時代風尚的尖端而被成為仿效對象,也成為婦女外出工作逐漸普遍,並從和式與漢式傳統服裝,轉為坦然穿著洋服上街的時代見證。而菊元所在的臺北城內,因為是日本人生活區域,消費能力高,進口商品也最為高級,是臺灣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櫥窗。

4
菊元百貨所在的榮町為發展自清代成形,歷經日本時代市區改正的商業區。

菊元的建築體以階梯造型呈現,源自紐約為了解決摩天大樓過多造成地面層通風採光不佳,因而管制高樓屋頂造型,制定層疊遞退的都市計畫法令,此設計風潮流行至全世界追求摩登的大都會,即便其他城市的建築密度都遠不及曼哈頓的窘境。臺北城中建築著重外表古典裝飾的歐洲風格,鶴立雞群的菊元,轉著重設備與 機能革新之美國風格,也在五至七樓形成階梯狀退縮,在日照權觀念尚未引進前獨步臺灣,成為其與日本時代其他高樓與百貨公司建築最大的差異,見證二十世紀初期追求世界潮流的建築特色。

另一項空間特色,則為因應都市計畫法令,接續街廓鄰房成就整體都市空間而設置的騎樓。此舉看似動作微小,但觀察同時期日本百貨 公司,由於區域不同,多為獨佔街廓不設騎樓的單棟建築自不必多言,戰後新建的臺灣百貨亦常不做騎樓、獨立於都市街道紋理之外,反映了菊元建築做為大型百貨 公司存在於臺灣的地域自明性。

5
攝於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期間,街道燈光的普及運用,是城市消費行為時間延伸的具體象徵。

戰後菊元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改為臺灣中華國貨公司,繼續做為商場營業,負責人為華南銀行董事長劉啟光,總經理為臺北商會理事長黃及時,依照為抵制 日貨成立的上海國貨聯營公司模式,由國產業者集資經營,爾後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總社也設於該處,並於三樓設置中華特產館;1968年該樓由南洋百貨公司董 事長龔漢生承租,藝人包氏三兄弟的父親實業家包振銘經營,1977年南洋百貨公司倒閉,由葉依仁取得經營權改名洋洋百貨公司,媚登峰企業董事長莊雅清年輕 時曾為該店櫃檯小姐;1979年洋洋百貨公司倒閉,葉依仁潛逃海外。此建築的商場使命完結,除了後繼者經營不善,與臺北主要商業活動由城內東移的發展趨勢 亦相符合。

6
攝於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期間,街道燈光的普及運用,是城市消費行為時間延伸的具體象徵。

爾後建物由世華聯合商業銀行購得,委由鼎一建築師事務所方汝鎮、朱祖明建築師進行外觀改建,但並未傷及主體結構,只是加上一層當時流行的玻璃帷幕外牆與磁磚,並將高層階梯狀造型的樓層配置,外推至全棟各層相同面積形成筒狀量體,內部裝潢與空間仍有許多值得珍藏檢視之處。這是日本時代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尤其是菊元這樣高質量作品,在戰後繼續使用時為求表面更新與節省成本而時常使用的手法,將來若環境允許、各方面條件齊備,也充分具備妥善恢復舊貌的基礎。

同為1932年開幕的臺南林百貨,以及1941年在高雄開幕的鹽埕町吉井百貨,與菊元同為臺灣最早的三家百貨公司。如今吉井百貨為後來的使用者華南銀行拆除改建大樓,而臺南的林百貨甫修復竣工重新開幕,成為結合歷史、商業與藝術的著名文化地標。

7
菊元的樓高本身已具地標效果,業主善用建築區位將街道轉角立面做為都市看板,取代以往歷史主義時期在街角配置塔樓建立地標的建築設計手法,戰後的經營者也持續沿用。

菊元做為戰後如雨後春筍般成長的日系百貨始祖,見證從臺北戰前到戰後,政權轉移過程之商業發展及社會流行文化史,建築的身影響應各時期不同政權政策 及時事見證的歷史畫面大量呈現於城市影像紀錄中,如日本時代的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日軍攻克武漢、皇紀兩千六百年紀念;戰後歡迎國民政府來臺、慶祝軍 人節、慶祝蔣總統誕辰等。也廣泛出現在文學書寫及回憶敘事,如與那原惠在《到美麗島》中描述臺北因為有與世界潮流接軌的菊元百貨,可享受比東京還先進的進步潮流;鈴木怜子在《南風如歌》中回憶戰爭時期糧食供給緊縮,市民在菊元食堂排隊領取配給糧食,有時甚至只有香蕉;以及戰後由黨國接收做為軍職人員特惠商 場、也是反共義士接受軍友社招待的場所,無論從歷史價值、社會意義及美學角度,皆具有高度保存價值,若能指定為古蹟保存,便有機會恢復原貌延續城市發展的 故事。

菊元於2014年由國泰世華銀行轉手同集團之開發單位國泰建設,而獲民眾向文化局提報指定古蹟之後,得到文化局「予以列冊追蹤」的結論。在產權人國 泰建設已談妥週邊鄰房都更意願,計畫拆除重建大型觀光飯店的因素之外,對於大多數為建築專業背景,重視硬體本身價值的審議委員而言,目前改建與殘存程度也 是無法立即指定菊元為古蹟的主要原因。其實歷史性價值的呈現在於歷史過程,不必然非得需要透過大規模修復,回到菊元最初的樣態方能顯現其價值,即便是日本 時代菊元在臺灣經營的十三年期間內,也已有如增加大型霓虹招牌、1935年增建頂樓設施等許多部份的改變。

8
菊元的建築產權戰後數度易手,但仍持續承載數代人消費空間經驗的生命記憶。

歷史場所保存手法有非常多種,現在固然沒體驗過菊元做為生活與記憶重要場景及見識其風華的年齡族群比體驗過的人多,恢復原貌有助於激發社會想像,是值得期待的做法。但就算維持目前的狀態,見證戰後以來臺灣社會思潮、美學價值、工業技術與看待城市空間機能置換的態度及手法,也並非毫無保留價值。更重要 的是,先保留下來,才有機會持續討論該不該復原,以及該復原到哪個階段?

如同在臺北城內已經大幅度改建並指定為古蹟的辰馬商會本町店鋪及大阪商船臺北支 店,未來該做何種方式的修復都還有討論空間,但若構造不存,逐漸為社會所淡忘,相關的討論則不成立,民眾延續此歷史記憶如何傳承的議題之自我教習機會便又 會少了一處。

期許文化局及早應對,積極處理取得先機,主動發揮為保留城市歷史環境把關之功效,避免再發生艋舺寶斗里青雲閣等重要文化資產於列冊追蹤期間遭到破壞的遺憾。比起需要查閱才會浮現的文本,建築物強烈的存在感不言自明,承載改朝換代,不同世代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共同記憶,菊元的歷史價值若能以實存空間訴說,對於城市身世的講述,會有不同於僅憑文字或影像理解的深刻意義。

文/凌宗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洞見Insight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