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北市政府近年不斷推進行人友善政策,包括 112 年首次於大安區推動全市首個交通友善區後,如今則再度迎來新的里程碑。臺北市政府去 (113) 年 12 月分別於大安區龍泉里與信義區嘉興里啟動了全市第二個行人友善區與全國首個行人優先區。這項創舉不僅展示了臺北市在城市交通治理層面的實踐,也再度引發關注臺灣的“行人地獄”問題。
臺北市行人友善環境的發展可以追溯至 112 年,在大安區大學里當地民意及里長的支持下,交通局攜手大學里共同推出全國首個交通友善區,導入入口意象、道路彎曲等設計手法,經實施後事故減少 22.22%,車輛降速則達 26.52%,成效顯著。受此啟發,龍泉里與嘉興里積極響應交通局的倡議,成為本回行人優先區最新試點。
挑選最適合你的愛車,風汽車購車指南
https://www.storm.mg/stormautos/
大安區龍泉里位處師大生活圈核心地帶,是行人流量高且機車頻繁穿梭的區域。該里在里長龐維良的推動下,最終於民國 113 年啟動行人友善區的規劃與施工,重點措施包括:延伸轉角標線型人行道使路口縮小、設置楔形標線、設置組裝式減速丘、繪製彩色瀝青壓花路口及彩色標記行穿線等,旨在減速車輛並提高駕駛警覺性。據臺北市政府宣稱,經現場實測後,汽車與機車經過該里車速相較實施前分別下降 25% 與 32%,成效顯著。
相較之下,信義區嘉興里的行人優先區模式更具突破性。該區道路全寬開放行人使用,有別於以往「行人靠邊走」的觀念,車輛限速僅 20 公里,且必須禮讓行人,不能鳴按喇叭。同時設置瀝青減速丘等措施,以揮別以往車本主義思維,強調行人至上的理念。嘉興里的里長鄭智耀表示,設置後居民反應熱烈,滿意度達相當高,展現了政策在地方落實的成效。
儘管近年交通政策推進在國內已有初步成果,但臺灣仍因交通事故頻繁而被外界稱為“行人地獄”。根據交通部資料,臺灣每年因車禍導致行人死亡的比例依舊居高不下,顯示出整體交通教育制度、民眾道安觀念及交通基礎設施的結構性問題。
臺北市行人友善政策的成功執行,揭示了里長與居民的積極參與在改善行人環境中的關鍵作用。然而,行人優先的理念要從試點擴展至全市甚至全國,需要更多公共資源的投入與民眾交通意識的提升。專家指出,未來應加強立法與執法力度,確保政策在制度上得到長期保障。
臺北市在大安區龍泉里與信義區嘉興里試點行人友善區與行人優先區,標誌著城市交通治理的重要里程碑。交通局與地方里長的攜手合作,不僅使行人更安全,也讓城市更加宜居。然而,要徹底由根本地改善臺灣的“行人地獄”形象,仍需從擴大政策實施乃至交通觀念教育的全方位努力。未來,筆者期盼國內更多行政區能以臺北為榜樣,跟進推進行人友善的道路規劃,讓每位身處台灣的行人都能安心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