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麼可以抗老?「7大每日必吃長壽食物」,連醫生都天天吃,加碼3飲食習慣遠離失智症、三高

2025-03-22 10:00

? 人氣

禁食能增強修復基因的能力,促進細胞的持續循環代謝功能,朝著百歲人瑞的健康目標邁進。(示意圖/取自photo-ac)

禁食能增強修復基因的能力,促進細胞的持續循環代謝功能,朝著百歲人瑞的健康目標邁進。(示意圖/取自photo-ac)

編按:選對食物,不只可以保持身體健康,在年紀逐漸增長時,建立正確且健康的飲食習慣,還可以有效抗老、遠離失智症、三高等心血管疾病。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人體的能源養分大部分來自飲食,因為人和植物不同,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大約25萬年前,人類的祖先開始使用石頭捕殺動物。工具的改進開發,需要用腦力去思考調整,進而鑽木取火,煮熟需要的食物。烹調不但可以保存食物,也可以殺菌、添加飲食的味道,營火更促進群聚效應形成社會。考古學家證明了在此時期人類大腦比重大增,因為煮熟食物的養分,比較能滿足大腦運作的需求,在此同時也直立站起來、不再爬行上樹了,人類開始有別於其他動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來自食物的滋養力量

食物營養的本質是營養的化學變化,它包括碳、氮、氧、磷、氫、氯等離子與水分,與我們細胞中的基因共同參與分子交流與新陳代謝的過程。每個人的熱量消耗與口感需求各不相同,對食物的愛好程度也可以透過訓練而調整。食物的主要目的是為大腦、肌肉和器官提供必要的補給,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增強肌肉、減少脂肪,以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並提升免疫力。

因此,無需過度糾結於某些特定的飲食方式,例如生酮飲食、素食、絕食或地中海飲食料理。雖然它們都有科學研究的支持,但各自的適用性與效果因人而異。值得注意的是,在Amazon上有多達四萬本與飲食相關的書籍,這可能會讓人感到無從選擇。然而,本書並非旨在推薦或深入探討某一種飲食方式,而是希望幫助讀者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飲食習慣。

尋找適合自己的飲食習慣

話說回來,受過現代訓練的醫師很少重視食物療法,認為是旁門左道。在七年的醫學教育中,很少修習食品的學分,更妄說以食療治病。五十年來我沉浸在外科手術領域的急診前線,快刀斬亂麻決戰癌症、修復器官以救命,完全沒把食物和疾病畫等號。退休後才驚嘆,這些食物治療的文獻豐富、成效顯著,學問深似海。許多癌症、腦病變、心臟病、糖尿病等,都可以用食物治療來避免,譬如生酮飲食和地中海飲食。

基本上生酮飲食是完全限制醣類、多攝取非飽和脂肪酸食物,使肝和脂肪變成酮體,以供應大腦需要,研究證實對於老人失智症非常有幫助。地中海飲食則以橄欖油和豆油為主,加上魚類食品中的Omega3,可減少30%的心臟和腦充血的死亡率。食品科學的研究多以問卷調查為主,這些研究方法往往缺乏嚴謹性,且原則相對寬鬆。

2013年有一項為期6年的研究,對7500名受試者進行觀察,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食用低脂飲食,另一組採用地中海飲食並搭配橄欖油。結果顯示,地中海飲食組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顯著降低。由於結果差異過於明顯,研究在進行四年半後便提前終止,否則繼續讓低脂飲食組暴露於高風險下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

儘管飲食療法的可信度高,但並不適合每個人一成不變地遵從。食物與藥物不同,個人的口味喜好、飲食量和代謝特性各異,效果也無法立即顯現。要達到理想的健康效果,飲食習慣的調整需要因人而異,並且必須長期堅持才能見效。

食用紅肉與大腸癌的發生率相關,風險增加了17%。乍看之下似乎令人擔憂,但與吸菸增加肺癌10到25倍的風險相比,兩者的危險程度不可同日而語。此外,許多假訊息被用於廣告或商業目的,讓人對飲食選擇感到困惑。是否應該盡信研究報告?或者如古語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認為中庸之道是更可取的選擇。就像穿衣帶帽,應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方式,但不要過於極端。原則上注重量少質高,少吃油炸零食,不喝含糖飲料、可可飲品,甚至果汁飲料等加工製品,並遠離「包肥通吃」(buet)餐館的飲食方式,才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把握進食的節奏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食物節奏專家(FoodRhythmSpecialist)利用手機進行研究,報告指出每天僅吃三餐的人約占60%,而更多的人則在三餐之外攝取零食。10%的人能在10至12小時內完成進食,而絕大多數人花費13到16小時長時間、不間斷的進食,這對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建議採用「時間限制進食」(Time-RestrictedFeeding,TRF)的方式,即在10小時內完成一天的飲食計畫。

我的習慣是晚上8點後不再進食,直到第二天早上8點,形成12小時的禁食窗口。此外,早上6點至8點進行兩小時的空腹運動,對減重效果顯著。禁食期間引起了一系列細胞代謝反應,包括胰島素水平下降,肝臟利用脂肪生成酮體,替代醣類供應大腦營養,不僅幫助減肥,還能降低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點(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mTOR)的活性,使細胞保持年輕化。

此外,禁食還能增強前文提到的FOXO3A修復基因的能力,促進細胞的持續循環代謝功能,朝著百歲人瑞的健康目標邁進。

最後,有7樣每日必需的食物,是我自己不但天天食用,也要強力推薦的,也就是5B+2G:Blueberry藍莓、Bean豆類、Beet甜菜、Broccoli花椰菜、Barley大麥、加上Garlic蒜頭和Ginger生薑。持盈保泰一切都靠它。

蔡醫師的抗老筆記

國民健康署於 2018 年公布「我的餐盤」,將每日應攝取的六大類食物納入,並設計六句簡易口訣:「每天早 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 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作者簡介|蔡榮聰(Dr. Jung Tsai)

1971年自中國醫藥學院取得醫學學位,並獲得美國外科醫學院院士資格。退休前擔任新澤西州羅伯特伍德.強森大學醫院(Rahay)的普通及血管外科主任,亦曾在西東大學醫院任外科臨床副教授。2019獲得國會Dream Maker Award,是獲得這項殊榮唯一台灣人。他也曾是北美台灣人醫師協會(NATMA)會長,長期致力於推動協會的發展,現為全球健康發展協會榮譽會員。

蔡醫師著有多本專書, 2002年出版的《決戰癌症》記錄了他在抗癌過程中的經歷與專業見解;2020年出版的《從醫開始》記述他在醫療領域的職業生涯。2003年他創立了「大紐約地區台灣海外筆會」,聚集超過200位作家,共同出版刊物及舉辦年度會議。

蔡醫師秉持人飢己飢的人道關懷精神,2023年開始號召全美各地及台灣有志醫師組成義工團隊,遠赴烏克蘭展開醫療救援,未來也將與全球健康發展協會合作,關注烏克蘭醫療需求。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科學抗老,健康到老:旅美50載外科醫師教您的31個長壽之道》(相關報導:不是花椰菜!醫師推1青菜「鈣含量比牛奶多」,穩定血壓、有益眼睛健康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陳得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