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昌專文(下):三太子與鄭成功

2015-07-12 06:30

? 人氣

現在台灣香火最盛的是媽祖廟,有五八O多所。但在明鄭時代,香火最旺、官方最加持的,是玄天上帝廟,因為明朝認為玄天上帝是國家守護神。媽祖廟在台灣的興旺要靠清廷,要等到施琅來台,鄭氏覆滅之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南大天后宮就是施瑯入台後第一座官建媽祖廟。(此為拜殿/Deepblue5042/維基百科)
台南大天后宮就是施瑯入台後第一座官建媽祖廟。(此為拜殿/Deepblue5042/維基百科)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攻台之役,最重要的是在澎湖與劉國軒的艦隊大會戰。施琅先是宣傳媽祖恩賜大軍泉水,並鼓風助戰等神話。攻克台灣後,他又改寧靖王府第為「東寧天妃宮」,是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那本是寧靖王與五位王妃自縊殉國之處(五妃廟是埋葬之處)。施琅把這樣一個易勾起遺民傷心回憶的前朝遺址變為慈悲仁愛的媽祖廟,實在高明。一則不著痕跡抹去民眾對舊政權的懷念,二則相對之下可以降低「太子爺廟」的重要性。第二年,康熙更將媽祖的褒封從「天妃」升格為「天后」。太子爺是「中壇元帥」,具有叛逆性,是強調作戰的神祇;反之,媽祖婆殉己救人,一片慈祥,沒有「割肉剔骨」式的怨氣。清廷當然希望台灣人讓媽祖來潛移默化,而不要像哪吒,才方便統治。 

太子爺進化版 成台味代表

以現代社會來說,儘管氣象預報早已超越順風耳與千里眼,海難事件少之又少,但「媽祖婆」依然風靡全台。而弔詭的是,儘管台灣是全世界媽祖信仰中心,台灣各地的媽祖廟為了強調自己的正統性,卻必須每年到大陸湄洲的媽祖母廟去進香。

本來文革之後,湄洲媽祖廟已香火斷絕,後來靠台灣人去重新蓋廟,如今反而氣派十足,坐待台灣各廟年年爭先進獻。而中共也仿效清廷,樂得藉媽祖之名做統戰。

在上海世博表演的電音三太子。(中新網)
在上海世博表演的電音三太子。(中新網)

反觀台灣的太子廟,太子爺自莊嚴廟堂走入基層民間,融入本土,成為有如「進化版」的神奇寶貝(pokemon)。當年割肉剔骨的怨氣早已褪去,變為調皮可愛的頑童造形;「中壇元帥」的戰鬥神祇形象,更一變而為逗趣的音樂與舞步。太子爺由當年作為先民集體心靈慰藉的角色,轉型成為獨一無二的民間諧趣式台味代表。既超越了閩客分際,基本上也承繼了當年鄭氏軍隊離鄉背井、偏安東寧的餘緒。這也算是台灣歷史笑淚交織的昇華吧!

陳耀昌(徐思淳攝取自臉書)與其新著《島嶼DNA》(印刻文學出版/余志偉攝)
陳耀昌(徐思淳攝取自臉書)與其新著《島嶼DNA》(印刻文學出版/余志偉攝)

*作者為台大醫師,本文選自作者過去數年專欄集結之著作《島嶼DNA》(印刻文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