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捷、文化國小割喉案,再到最近這個案子,兇徒都是孤立的、跟家人不是很密切來往的,這種所謂『宅男』,社會孤立份子。」台北市長柯文哲如是說,「目前當地衛生部門沒有對心理衛生、心理健康方面設有效檢查機制。」
「宅」是一種怎麼樣的特質?只要集滿五張以上的「傳說卡牌」、組滿一套完整的「機械法」牌組,就叫做宅了嗎?還是積分爬到鑽二以上的人比較宅呢?
宅男是一種大家經常在找,卻都遍尋不著的生物。卻又不定時地棲息主流新聞中。遊戲廠商時常聘請穿著火辣的模特兒到場為遊戲代言,於是新聞台毫不猶豫 地下標「宅男女神」如何如何;主播結婚,宅男一定會心碎,不管主播是誰,不管宅男在哪裡,他們一定會心碎;網路意見領袖兼成衣業者,他宅不宅?每天勤練電競,最後終於成為世界冠軍的TPA,他們宅不宅?到底什麼才是「宅」的定義?
於是我在新聞中又看到了更加仔細的敘述,「兇徒都是孤獨和不與家人密切來往的『宅男』,犯案人都是很孤立的,不跟家人密切來往。」
我想,只要把這個標籤拿去升學體制裡面搜索一下,就會發現,很多國高中生下了課,書包一背就往公車站衝了,心裡所想的全是補習,急忙在門口隨便買個炸雞排、衝上樓,書本翻開開始抄筆記;一回到家,因為責任制再加上「薪水薄了,親情厚了」,所以有的父母還在加班,為了「第二個便當」而持續努力,自己趕快洗澡睡覺都快來不及了,誰還管你密切來往?「不跟家人密切來往」不就正是這個工商社會自顧不暇的最佳寫照嗎?
這是一個不缺標籤的社會,「搖滾就是嗑藥的代名詞」、「生物科技永遠是未來趨勢」、「移工就是吵髒佔領」等,社會往往藉著標籤之名來打壓諸多非主流 文化,「宅男」玩膩了,就改貼「網友」,快選舉了再換個包裝變「婉君」,然後繼續在電視螢幕裡反覆播送,永遠有一群人,等著被新聞工業製造成一批同質的 「XX族群」。
社會安全網的修復,並不是純粹地把兇手的「極端特質」挑出來,當作一個標籤,再施加在全民身上,如此簡單。兇嫌性格較為孤僻,則請社會局把孤僻的人全標註出來;兇嫌愛打Game ,所以打Game 的都要列管;兇嫌小學曾拿第一名,所以拿第一名的都要特別追蹤。再配上媒體記者稱職地把案發現場的血跡斑斑、受害者的哀嚎、兇嫌的臉,還有「家屬會不會難過?會不會生氣?」二十四小時帶狀播放,把每個人的些微不一樣,當作是潛在因子,一味把人趨同於同一個框架,這種廉價的防堵措施永遠不會成功。應就背後的問題做改善, 好比「長年失業」、「毒品前科」,就應以該項問題做改革、做輔導,從就業機制、吸毒者重返社會的機制做變革,而非極端性地將稍微符合這些條件的人一個不漏地全部挑出,只會造成更多貼著這個標籤的人,被社會排擠罷了。
去年發生了捷運隨機砍人事件,於是上頭下令,加強巡邏人手、定期巡邏捷運站,於是荷槍實彈的警察進駐捷運站,於是時常有三個理著平頭、腰配大木棒的 替代役,像小雞跟著母雞一樣,亦步亦趨地跟在警員後頭,在捷運站走來走去,延續至今。而今,仍舊不幸再度發生了事件,於是他們考慮⋯⋯?
此時,警力吃緊的新聞便不再出現,神奇的警政署總能在警力快要不堪負荷之時,想辦法又榨出新的一批精實的警力。而且很巧合地,只有三一八學運的時候警方體力容易不堪負荷、精神容易緊繃、都沒時間陪伴家人,藝人都來幫警察加加油;但在此時,警力都萬分充沛,警員都萬分健康!
從今天開始,捷運站裡又出現了更多的警員,不發一語地、東張西望走著。試想,他回家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麼?每天和家人相聚至少30分鐘 、傾聽家人的心情故事?假如都沒做到的話,某程度上,他應該也符合市長所稱的「宅男」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