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絕大多數餐飲業主必須向國外聘僱﹐他們的生存仰賴移民勞力。由於世界料理餐飲業所需的特殊技術和語言﹐這些餐飲業裡的移民勞動力影響不到本地的就業市場 -- 本地英人通常不會向這些餐飲業求職。
然而這些餐飲業近年來一直是政府降低歐盟外移民人數的焦點工業。自二零零八年起﹐國家移民政策加緊限制南亞技術移民﹐要求這些勞工必須說流利英語﹐並持文憑。自工黨的計分制﹐到今日保守黨的大砍技術移民﹐致使這些世界料理的餐飲業面臨勞力短缺和生存危機。
最近各報調查顯示﹐由於「經濟在慢慢復甦」﹐英人的食品消費似乎有增高的趨勢﹐一般人上館子的頻率也增高了。而與此同時﹐他們喜愛的世界料理卻面臨招工的困難。經營了三十多年的「孟加拉村」餐館即為一例。經理蘇亥爾先生表示﹐移民政策導致了過去五﹐六年來南亞料理餐飲業的萎縮和勞動力聘用的被迫轉向。「過去﹐我們都是從國外引進優秀的廚師﹐雖然國外廚師的薪資較高﹐我們還是聘用﹐為保持料理品質。但在過去五年來﹐這個地區的六十多家南亞餐館已有四十家已不得不停止向國外招聘﹐因移民政策的騷擾﹐首先是簽証難取﹐再加上延簽困難﹐不能保證長期聘用﹐因此許多業者只好放棄國外勞力﹐開始在本地南亞社區裡招工。」而由於第二代移民缺乏進入餐飲業的意願﹐本地南亞社區可聘用的勞工有限﹐多為來英不久的新移民。
「但來自孟加拉的移民不見得就有技術擔任餐館的工作﹐因此我們投入了很多資源來培訓新員工﹐」他說﹐「至於本地白人﹐就更不用說了。我在這裡經營這麼多年﹐從沒有一位本地英人進來找工。這是一般英人不願做也不會做的工作。」這些餐飲業者都不去當地職業中心招工﹐因為「無人回覆」。
「據我所知﹐那些極少數有意願的英人﹐培訓也會非常困難﹐因為他們根本不懂我們的料理﹐最多只能當服務員﹐那也需要一些適應﹐因為本地英人可能和其他工作人員語言不通。」
這可說是移民政策對人民生活﹐甚至飲食習慣的直接影響。而英人的飲食喜好﹐以及倫敦飲食之都的未來面貌﹐不會由於政策限制歐盟外的移民﹐而瞬間改變。那麼這些行業裡急需的勞動力﹐將自然地必須由非正式的方式來填補。餐飲業將更有需要去向本地社區裡尋求「地下勞力」﹐也就是無證的移民勞動力。政策的荒謬體現在此﹕在政府加緊打壓「非法勞動」之時﹐它的大減非歐盟移民措施﹐卻正同時製造著英國工業對非正式勞工的需要。
*作者為獨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