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台灣同志大遊行結束後,無論是支持或反對同性婚姻,總會有人提出:「為什麼要穿成那樣(意指奇裝異服、坦胸露背)?正常一點好嗎?」、「暴露身體很有礙觀瞻!」等尖銳的質疑,甚至有些同志也認為這類「暴露」的遊行者是同運圈的「豬隊友」、敗壞了同志族群的形象,使同運難以被更多人認同。
類似的爭議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甚至有同志想投給「反同」候選人,令許多人不滿,放話「不想再幫同志」。要探究這些議題,我們必須從根源去想:「正常」是什麼?「異類」又是什麼?舉辦「同志大遊行」又是為了什麼?回到整個活動的本質去思考,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同志驕傲日》讓每個人都能驕傲地「做自己」
歐美地區的同志遊行通常選在6月的「同志驕傲日」舉行,是為了紀念1969年的石牆事件,而台灣的同志遊行則是從2003年起在9-11月之間舉行,6月時並沒有大型遊行活動,所以台灣同志大遊行當天也同時是屬於台灣的同志驕傲日。在這天,任何人都不該因為他的性傾向、性別認同而感到羞恥、像平日一樣躲躲藏藏,這天是所有性少數族群可以驕傲地展現自己的時刻,不用有任何偽裝、展現真實的自己。
除了展現真實的自己,同時還要被世界看見!台灣同志大遊行最初的目標就是希望社會大眾不要再「漠視」LGBTIQA 族群的存在,所以很多活躍的運動者與同志都會在這個時候特別強調「同志就在你身旁,不要再漠視!」,並以華麗服裝或裸露來凸顯同志的存在,以搞笑、反諷、積極、辛辣的標語凸顯社會上仍存在的同志議題、性少數議題以及各種弱勢與歧視。因此除了本來就喜愛這樣打扮的人,也有些人認為這樣才能吸引媒體目光、讓議題被看見,穿著可以是一種自我展現,也可以是一種運動策略,無論是哪一種,都不該被指責,甚至妖魔化。
何謂「正常」》跟你不同,就該躲起來嗎?
我們認為的「正常」言行,其實是這個社會長期積累、逐漸形成的各種框架,它代表一種社會的「模範」價值,用來區分誰是這種價值之下的「好寶寶」、誰是「壞寶寶」,以「正常」來貶低「異常」。然而,這種「正常」是會隨著時代改變而不同的,別忘了在70年前「黑人與白人隔離」才是「正常」。然而,隨著人們對世界有更多元的理解,「無知的正常」會被打破,所謂「不正常」會在新的社會中變成「正常」,時代的進步往往利基於此。
同志身為性少數的一種,本身就是一種「打破現今社會框架」的存在。打破框架、去除標籤、展開多元,讓每個人都能自在地展現自我,不再被刻板印象的框架所束縛,就是一種運動,也能讓社會更加多元、使人們對固有議題有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