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軟、滑,加上蒜香辣味
記得那天,公公興沖沖拿出一盆朋友分給他的綠色盆栽,用客家腔國語告訴我:「這是Chin baung yeh,酸菜葉,仰光很好種,台灣不容易活啊!很好吃,欽文(先生名)他們兄弟從小就很喜歡。」他殷勤照顧,陽台上搬進搬出,注意澆水和日曬,終於在一天傍晚,公公剪下一大把嫩葉,莖頭暗紅,葉片形狀像楓葉但三掌更細長。公公說這葉可炒可煮,有些人習慣先燙過,但他通常直接入鍋。
那晚公公教我兩道酸菜葉料理,先用蒜末和洋蔥末爆香,放點蝦米一起炒,然後放入粗切後的酸菜葉同炒,油多放一點,更別忘記辣椒,「緬甸人會放蝦醬炒,我們放不放都可以。」公公是虔誠一貫教信徒,茹素多年,他自己吃的話當然不放蝦米和蝦醬,但為孩子做料理時則酌量放點增香。他又說,先生幾兄弟更喜歡吃酸菜魚湯,一樣是先炒香,之後加水煮滾,放入吳郭魚慢煮個二十分鐘。
該怎麼形容那味道呢?炒煮過的酸菜葉釋放出黏稠汁液,酸、軟、滑,加上蒜香、辣味,一入口馬上要配上白飯。先生下班回家,看到久違的緬甸酸菜魚湯,眼睛發亮,真是他喜歡的童年滋味。可這葉子果然不易活,印象中不到一年就死了。某天公公又很高興告訴我:「菜市場有人在賣了,一大把二十元,我們以後不必再自己種了。」他笑得眼睛都瞇起來了。
重返僑居地嘗褐黑酸菜葉
今年農曆春節期間,先生決定在離開緬甸五十三年後重回僑居地,包括我們全家四人、二嫂和兩個孩子、大哥則自澳洲飛去會合。一行十人自仰光飛到密支那、曼德勒、蒲干、茵來湖,探訪他們的出生地、故居、就讀過的天主教華校,當然更沒有忘記去吃道地緬甸菜。不像台灣餐廳現點現做,傳統緬甸餐廳是將一道道菜餚事先做好一大盤,客人點好菜後分裝在一個個迷你小缽小碟上桌,每人面前擺一盤白飯,大家圍著矮桌盤腿而坐分食。果然,從咖哩牛肉、薑黃豬肉、咖哩魚,每一道菜餚都又油又鹹又酸又辣,我指著那一道加上酸筍絲一起炒的褐黑色酸菜葉,對孩子們說:「你們一定要嘗嘗這是公公和二伯以前最愛吃的。」
不久前才知道,Chin baung yeh其實有中文名,是做蜜餞和茶飲的洛神花之葉。
*作者曾任天下文化執行副總編輯、時報出版第一編輯部總編輯。本文原刋《新新聞》1652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