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不是老人專利?年輕患者惡化特快,發病2年就臥床…醫揭「腦退化徵兆」千萬要會認!

2018-11-05 11:01

? 人氣

在過去,提到記憶力減退、言語表達困難或判斷力變差,導致日常生活受到影響,通常我們會認為這些症狀只是老化的一部分,但其實都是阿茲海默症的警示徵兆,更不是老人的專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2017年國際失智症協會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簡稱 ADI )資料,推估 2017 年球失智症人口近 5 千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以 2017 年 7 月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推估,台灣 65 歲以上失智人口有 25.3 萬人,其中 30 至 64 歲失智症盛行率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之資料為千分之一,估算台灣 30 至 64 歲失智症人口有 1.26萬人,這個數字雖然比起老年型失智症來得少,但年輕型失智症的惡化速度特別快,發病後短則 2 至 5 年,就得臥床或生命隕落,有些家庭頓失支柱,也因必須照護病人而承受莫大身心與經濟壓力。

只是失智症確診率低,很多人因為對於失智症的認識不足而忽略,造成失智者沒有受到妥善照顧與安置,引發其他社會安全問題。失智症見的「阿茲海默症」, 由德國醫師阿茲海默 (Alois Alzheimer )在 1906 年首次發現,短短一百多年,隨著人類壽命延長,老年人口增多外,患者年輕化的趨勢,也都已成為現代社會在健康照顧上的一大難題。

(圖/取自)
失智不是老人的專利,年輕人失智症惡化特別快,學習辨認失智症的徵兆非常重要。(示意圖/取自pakutaso

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是從認知、理解功能開始退化,所以會先出現記憶、情緒、行為失常的症狀;目前沒有能及早診斷方法,但 AI 透過機器學習,可以先從容易被忽略的行為模式變化中,「預測」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族群。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出一款追蹤裝置,用在監測阿茲海默症早期症狀的動態,研究人員在長照中心進行實驗,收集大量的行為數據,經過「資料探勘」(Data Mining )、追蹤了解病人的早期徵兆,包括躁動、憂鬱、睡眠中斷、重複特定行為等,歸納出相關的阿茲海默症徵兆。

另外,義大利巴里大學的研究團隊宣稱,開發出一種機器演算法,可在阿茲海默症狀出現前 10 年,就能辨識因阿茲海默症引起的大腦結構變化,準確度高達 8 成以上。同樣是神經退化性的疾病,帕金森氏症則是從動作、協調功能開始退化,表現症狀為說話會變得緩慢、單調、沙啞、手腳顫抖、僵硬、步伐緩慢。

根據這些病徵,英國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套電話語音 AI 分析系統,根據病人的聲音,就能分析對方的聲帶運動及講話聲音的變化,協助醫師及早發現病人是否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可能。這個系統還能紀錄、保持分析結果,讓病人不必經常到醫院回診,他們只要定期撥打電話,醫師就能監控病人狀況,觀察治療是否有所改善。

作者|李友專(Yu-Chuan Jack Li)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特聘教授暨院長、萬芳醫院皮膚科暨雷射美容中心主任。臺灣病歷電子化重要推手之一,也是臺灣醫學資訊及人工智慧於臨床應用之先驅。自1993年起投入人工智慧於醫療應用研發至今。曾獲2017國際健康資訊學院(IAHSI)創始院士、2015中華民國資訊產業最高桂冠-傑出資訊人才獎、2010美國醫學資訊學院(ACMI)院士、2010澳洲醫學資訊學院(ACHI)院士、2001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等殊榮。

本文經授權轉摘自好人出版《AI醫療大未來 台灣第一本智慧醫療關鍵報告

責任編輯/趙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