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發展日新月異,為什麼醫療疏失問題好像越來越嚴重,導致死亡人數持續攀升?
事實上,高齡化、環境與氣候等因素,讓疾病種類與發展越趨複雜,加上各種療法與藥物不斷推陳出新,醫療複雜度相對提高,病人常是多重疾病和症狀,必須進行多重治療,也提高醫療錯誤的發生率。
用藥安全是 WHO 病安新挑戰
降低用藥錯誤導致醫療傷害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也引起世界衛生組織 ( WHO ) 關切,2017 年正式列入病人安全的第三大挑戰,希望在未來 5 年內將各國嚴重、可避免的藥物相關傷害減少 50% 。
至於如何達成減少用藥傷害的目標?
WHO 也建議各國,可由四個主要面向分別採取行動:患者和民眾、衛生保健專業人員、藥品本身、用藥系統和實踐,以改善藥物使用過程的每個階段,包括處方、調配、管理、監測和使用等可能產生的問題。
而 WHO 的病人安全專家連恩.唐納森 ( Liam Donaldson ),2017年 4 月時也在《刺胳針》 ( Lancet ) 上發表這次全球行動的實施重點,認為應該優先處理的行動計劃,要針對以下三個領域:解決高危藥物的不當使用、多種疾病患者服用多種藥物、患者醫療照護的轉換等,以減少用藥錯誤及避免對病人造成傷害。另外還有找出系統故障與弱點、加強用藥流程的改善及處方、發藥及使用、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處方習慣及方法的教育訓練,並提高病人及醫療照護者對於用藥錯誤的風險認知等策略。
從醫護人員、民眾、藥廠等,從產品包裝、標示、給藥 SOP、團隊溝通、衛生教育、專業知識、工作環境、監測以及軟硬體設備,各環節牽涉層面極為廣泛,除了前一節各種實際利用 AI 降低用藥錯誤的例證,我們還需要更多有效的應用。
發生醫療錯誤,然後呢?
病人安全至關重要,不幸發生醫療錯誤時,更要積極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才能避免更多憾事發生。
近年來,北中南幾家大型醫院陸續發生洗腎醫療疏失。台灣是洗腎大國,洗腎人口高達 8 萬人,洗腎率更是世界第一,會發生這樣的錯誤,引起各界譁然。在這幾起事件中,有病患可能因此致命,而其中也有一家醫院因洗腎機器「偵測」出錯誤,才避免不幸後果。
每每在台灣發生醫療錯誤時,過幾天的媒體就可見到相關的懲處消息。反觀國外處理方式,發生醫療疏失時,法律則規定不能拿「通報過程」當起訴的依據。
站在臨床第一線多年,我們總是會思考,「懲罰出錯的人」這樣的處理方式,並非真正「看見問題、找出問題、解決問題」,也只會讓更多的醫療錯誤被掩蓋,沒有人敢於通報。
以上述的洗腎為例,是不是因為現場醫護人力不足、SOP沒有落實、或原先洗腎機沒有防呆機制等?依此類推,才能找出問題所在,並且改進。一些簡單的工作,若能深度運用 AI 協助,從偵測、預測與預防不同階段去思考,降低錯誤風險不是不可能的事。
作者|李友專(Yu-Chuan Jack Li)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特聘教授暨院長、萬芳醫院皮膚科暨雷射美容中心主任。臺灣病歷電子化重要推手之一,也是臺灣醫學資訊及人工智慧於臨床應用之先驅。自1993年起投入人工智慧於醫療應用研發至今。曾獲2017國際健康資訊學院(IAHSI)創始院士、2015中華民國資訊產業最高桂冠-傑出資訊人才獎、2010美國醫學資訊學院(ACMI)院士、2010澳洲醫學資訊學院(ACHI)院士、2001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等殊榮。
本文經授權轉摘自好人出版《AI醫療大未來 台灣第一本智慧醫療關鍵報告》
責任編輯/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