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不斷的在此時迸發,全球網路(World Wide Web)和氣候暖化理論的第一次提出,都在這一年。碧納芝(Benazir Bhutto)獲選為巴基斯坦總理,成為近代第一個女領導人,霍金(Stephen Hawking)的《時間簡史》首度出版,而當時年僅42歲的川普(Donald Trump),首度在歐普拉秀上調侃式的提到他可能會參選美國總統。如今霍金哲人已遠,而川普真的成為了全球最有權勢的那個人。
然而,也不見得所有閃閃發亮的東西全是黃金。儘管打了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蘇聯也自阿富汗撤軍,但更強大的風暴儼然正在後方。沒有人想得到,著手開始經濟改革開放的蘇聯,在大約兩年後就開始瓦解,進而造成邱吉爾口中「鐵幕」的崩潰。尤有甚者,在下一年1989年就發生了六四天安門事件,徹頭徹尾的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卻也奏出了台灣商人「西進」的序曲,而那幾乎可說是近代兩岸關係的起點。
1988年的台灣
1988年的台灣,既是全球的縮影,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容貌。台灣既迎來解嚴後的第一年和蔣經國的去世、蔣家政權的結束,也在這一年,開始了全民炒股熱與史上留名的股災;適逢龍年,來到世上的「台灣之子」更比平常多得多。
近代全球經濟成長期,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達到頂峰,台灣沒有被排除在這全球浪潮之外。主計總處統計顯示,1987-1989年三年的經濟成長率(GDP growth rate)分別為12.7%、8.02%和8.75%,這在現代是難以想像的數字;相形之下,2017年只有2.89%。強勁的經濟成長意味著所得上揚,1987-1989年間的國民所得年增率,達到10.95%、7.69%和10.86%,近30年後的2017年,這個數字是1%。也就是說,當時每年薪資大約以10%左右的幅度成長。
這樣子的成長代表著民眾口袋裡的錢快速增加,消費力也隨之提昇。1988年平均民間消費支出的年增率高達13.9%,2017年只有2.21%。消費的增加,代表人們在吃得更好之後,也尋求其他方面的生活品質提昇,這從以下幾個項目的消費力陡昇可以看得出來:1988年的衣著鞋襪服飾消費年增率為15.77%(2017年為2.74%),家具消費年增率16.97%(2017年0.66%),交通消費年增率32%(2017年為2.89%)。
最有象徵意義的一個項目是休閒文化消費,1988年年增率為27.55%,2017年這個數字為負1.72%;偌大落差,成為最諷刺的現實。人總是不會變的,在豐衣足食之後開始尋求精神面的滿足和啟發,我們因此可以合理推測,正是30年前這波所得勁揚,使得包含音樂、電影、出版、表演等各方面的台灣文化圈,從製作、演出到觀賞、消費得到有效「金援」,得以有爆發式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