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之所以奇妙,在於它為80年代後半作了逗號式的結論,同時在台灣搭著解嚴列車,駛向接踵而來的全球劇變
30年前的1988,對眷戀著80年代的「80控」來說,是個連將這四個數字說出口都覺得美好的年代;不信,可以試著說說看。如果把位置站遠一點,回顧當時與後來的台灣和世界,1988又像是個奇幻的時刻,在即將來到的巨大變化之前,這座島嶼上的人們已經開始感受那股微微震顫。
無論現在是什麼年紀的人們,回望1988年,都無法不承認,雖然當時的我們未曾感受到,但它在那個前網路、台灣剛要走上民主化之路的時刻,巧妙的成了架在兩個時代的一座時光之橋。不同行業領域的人們,以及台灣社會,都帶著一顆撲通撲通跳躍的心,抱著期待的心情,像是將腳伸進游泳池試水溫一般,準備勇敢向前、縱身一躍。
30自然也是個不錯的數字,依照過往的定義,30年為一世代,這個定義近來一直被快速改寫,大家現在普遍認為10年左右就有著一個世代的轉變和「典範轉移」。幸好,還能夠想起30年前往事的,多半是大叔大嬸,1988這個題目,剛好可以引領我們回頭看看上一世代自己和台灣的模樣。
本期「文化+」的邀訪,有許多預定受訪者謙稱自己當時年紀還輕、「不諳世事」而婉拒,說來也是,今年50歲的大叔,30年前也不過是20歲的小伙子。不過,即使年紀夠大的人,當時恐怕也不容易窺見時代全貌。「時代精神」這檔事和青春有點像,人總在失去青春之後才發現它的存在,時代也一樣──當時的你,不會知道自己身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大時代裡,非得等到多年後回顧,才會有了然於胸的體會。
1988年的地球
儘管「文化+」焦點始終會、也應該要鎖定於藝文領域,但是要從1988年這個時間點切入,如果忽略政治經濟,或是只看台灣而不論全球趨勢,恐怕得不到完整的結果。在看台灣之前,得先看世界。
80年代末的世界,可以形容為第三波工業革命在前網路時代達到鼎盛的時期,資本主義尚未面臨到現在的問題,經濟上,人們財富快速累積,政治和社會則在這個背景下而人心思變,新一波的典範轉移箭在弦上,台灣與全球皆然。這還是個全球人口只有44億的世界,也就是只有現今人口的2/3,全球化正要開始,中國還沒「富起來」,美國總統還是演員雷根(Ronald Reagan)。很巧的,雷根出身的好萊塢似乎是全球想像中的應許之地。要以一個名詞形容此時的時代精神(zeitgeist),除了「樂觀」應該找不到第二個更適合的字眼。
有人這麼描繪80年代末期的意象:《捍衛戰士》(Top Gun)電影,它的原聲帶和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的雷朋(Rayban)太陽眼鏡,鮮艷、大膽色彩的服飾搭配或平面設計,加上一大堆YA (Young Adult)電影、後來被稱為Hair Metal的重金屬搖滾和新浪潮(New Wave)舞曲、饒舌歌,還有人人不可少的隨身聽(Walkman)。這是很西方的看法,卻很精準的描寫了我的少年世代,大致上也反映出全球多數地區的軌跡。中產階級有錢了起來,得以投入更多資本在娛樂休閒以及子女的教育,種種跡象都顯示,未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