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進入第四屆,每一屆的百萬、五十萬以及三十萬的作品都有天馬行空的創意,且展場就在臺北文創廣場的戶外空間,對於創作者來說,除了要將腦中的想法付諸實現,還要解決戶外展出的各項難題。在這當中除了評審的慧眼獨具,身為評審更不只是選出優秀作品,一路從評選、調整計劃、測試到真正展出的那一天,無私的指導更是背後重要推手!
科技元素導入作品,超越單純物理性裝置的想像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除了鼓勵天馬行空的創意,歷屆評審也都來自不同的創意專業,呼應著不設限的精神。2018年第四屆的評審陣容,包括已擔任四屆的水越設計創辦人周育如、已擔任三屆的達達創意執行長林舜龍,以及已擔任兩屆的Akibo Works負責人李明道。「每一年的這個時候,我們也都很期待今年會有什麼樣超越想像的精彩作品等著我們!」評審老師表示。
這一屆三項得獎作品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便是皆加入互動科技元素,而過去多半為單純的物理性裝置作品。「今年雖然很多看似冰冷的科技加進來,卻沒有因此減少它的溫度。」李明道老師表示,無論是百萬作品「未來家庭──人工智慧水族箱」、五十萬作品「在島上呼吸」,還是三十萬作品「私人空間」,創作者都表現了對家、對人與人的關係、對環境的關心,這些像是探險家一般的創作者,並非只在玩創意,作品的背後都是他們的熱情與溫暖。
戶外展覽的困難,評審借助專業及經驗扶一把
天空創意節的各屆得主,超乎想像的精彩創意皆不在話下,實踐時所遭遇的困難卻不止是將紙上作業付諸實現,在戶外空間進行展覽的挑戰,更非其它室內展覽所能比擬。「尤其像今年有很多科技的東西在裡面,要放到戶外去展,對創作者跟評審都是一大挑戰。」林舜龍老師說。面對這樣的挑戰,評審會依據自己的專業、經驗,協助創作者達到他最滿意的程度。李明道老師也提到,評審群平常的工作就很常需要做戶外大型裝置,所以很能了解困難在哪裡,這對年輕人來說的確是很大的考驗。「像開幕當天天氣熱到像烤箱,過幾天又下雨、又刮風的,光是天候條件就很挑戰。」
天空創意節從第一屆一路走來,已成為每年創意界備受矚目的盛事,同時投件數越來越多,作品也越發精彩。在今年的218件作品中,加入科技元素的案件便不少,尤其參賽者多半為年輕一輩,評審老師認為這也跟目前新世代大量接觸這些技術有關。由於精彩作品多,這一屆在評選上同樣讓評審老師們在會議室中焦灼許久。「我們從白天一路評選到晚上,簡直跟鐵人賽沒有兩樣!」李明道老師笑說,比賽勢必要選出入選作品,但參賽作品中的確有不少遺珠之憾。「但天空創意節需要評選出三件作品,除了集評審群的最大公約數,我們在評量上也不只是看單一作品,也要考量三件作品同時在廣場展出時它的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