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大花、胸口微露、身著鮮豔透明紗衣──宮廷戲盛行的當下,人們對唐朝女性的裝扮已頗為眼熟。不過,在大唐長達289 年的時期中,女子的裝束可不只有電視劇的酥胸半露而已。裙、衫、帔的基本搭配隨著流行不斷更替,初唐的纖巧合身、中晚唐寬博豐滿,與胡風的帥氣俏麗,唐代女裝時尚令人目不暇給。
小時候看歷史書時,有個印象是「古代中國人不太會畫畫?」因為外國繪畫裡的人物看起來確實很像電視上能看見的外國人,但我沒見過長得像中國古畫上的人。
直到跟著爹娘去西安玩,我才驚訝地發現──當地人真的長得就像古畫一樣!圓臉豐頰鳳眼微挑,跟唐代繪畫中的人物相似度高達八成!而且不像之前看畫時,覺得臉型太圓、太胖,年輕女孩面頰飽滿紅潤,配上秀麗小巧的五官,當真是杏臉桃腮、眉目如畫。
露胸披紗,高髻步搖
不過,雖然臉蛋豐潤,卻不等於身體也胖嘟嘟。許多女孩身材修長苗條,卻依然一張漂亮圓臉,這也是當時年幼的我又一驚奇發現,深深留下「大陸真是美女多!不愧是歷史古都,處處有美人!」的感慨。
對現代人來說,唐代「以胖為美」、「衣著豪放」無庸置疑,圓臉雙下巴自然是胖,露胸披紗果然豪放,《簪花仕女圖》就是最好的例證!而這幅畫基本上成了人們對唐代女子造型的根本認識,凡是設定在唐代的戲,不管演的是武則天還是楊貴妃,女角都得頭頂大花,穿著鮮豔的半透明紗衣,驕傲地挺起胸脯,露出事業線!
事實上,傳為周昉所繪的《簪花仕女圖》,學術界普遍認為不大可能作於中唐,而是晚唐甚至五代的作品。其描繪的服裝實際上是晚唐以後流行的寬博造型。高髻簪步搖雖然是唐代的女子盛裝髮型,但再頂上超大牡丹花就太累贅了,被認為是後人加筆, 而非唐人風格。因此, 雖然楊貴妃常常與牡丹花相提並論,但這種髮型是絕不會出現在她頭上的。
長裙高束,衣袖緊窄
那麼,武則天、楊貴妃等初唐、盛唐的女人怎麼穿?要是你認定「盛唐和晚唐有差嗎?都是唐朝,她們應該還是穿得像《簪花仕女圖》吧?」那未免太小看女人追求時尚的魄力了。現代每年流行的服裝款式都不一樣, 更何況古人兩、三百年裡的服裝都不會有所變化?!
與一般人想像的「唐代國力強盛,故而流行寬大豐滿的造型」剛好相反,唐代是在安史之亂以後,服裝才變得越來越寬大化,到晚唐時期達到鼎盛,成為如今大家心目中的「唐代印象」。在唐朝最強盛的初唐、盛唐時期,服裝卻是相對緊窄的風格。
政治上雖然改朝換代,但唐初的女裝依然承襲隋代的風尚──長裙高束到胸口,搭配著圓領內衣和交領窄袖上衣。不管從繪畫還是出土人俑身上,都可以看到初唐女裝的袖子幾乎是緊貼手臂,袖子比指尖還再長出一截,把視覺效果拉得更加修長。
「紅衫窄裹小擷臂,綠袜帖亂細纏腰」,窄窄的紅色衣袖勾勒出手臂的線條,濃綠的袜肚把腰肢襯得更加纖細,窄、細的瘦長風和鮮明的顏色對比,正是此時女子的服裝寫照。
寬長披帛,好梳高髻
不僅衣袖緊窄,當時也熱愛條紋風的間色裙,北朝時流行的還是大色塊的異色拼接裙,到了唐代已經成了條紋風格。髮髻也從隋代的低平髻向上發展,越來越高聳,唐太宗時,皇甫德參曾批評,「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太宗聽了很不開心,鬧脾氣說宮人都沒頭髮你才開心是吧?!可見當時支持宮女們梳高髻的態度非常堅決。
綜合以上的特徵:高髻、貼身上衣、比指尖還長的小袖、高束至胸的曳地長裙、細窄的裙身條紋,再搭上寬而長、當風飄逸的披帛,可以想見視覺效果是非常纖細修長的。
雖然當時的貴婦禮服依然是大袖──皇后的大禮服(褘衣、鞠衣、禮衣)、內命婦(指妃嬪、女官)和外命婦(指官員妻母)的花釵翟衣(五品以上的衣服有鳥紋)、花釵禮衣和鈿釵禮衣等正式禮服,造型上都是大袖衣,但穿著機會非常少,通常只有受冊(接受冊封)、從蠶(跟著行「親蠶禮」的皇后去玩蠶寶寶)、朝會、婚嫁等機會用得上。雖然禮制上規定內命婦常參時也應該穿著大袖的鈿釵禮衣,但宮內除了元正朝會之外沒什麼人穿禮服,主要還是以常服──也就是當時流行的窄袖作打扮。
到了高宗朝,女裝緊窄依舊,甚至更為極端,唐初的間色裙片色塊還比較寬(如《步輦圖》),到唐高宗時已經要條紋極細才夠時尚,當時最時髦的「十二破」裙,條紋極為細密。相較之下,武則天「只」穿七破的裙子,顯得相對儉樸。
低領半袖,胸型自然呈現
相較於交領位置和裙腰位置都很高的太宗時期,高宗時期和武周時期的女裝則有了新的花樣:裙腰位置移到胸下(即下胸圍線那一帶),上身則另外套上一件材質華麗的小外套(或背心),短袖的叫作半袖,無袖的稱為背子,可以罩在裙外或紮在裙子裡。這些小外套的領型有交領、對襟、U型領、方領、雞心領等各種樣式,但領口大都挖得極低,開到胸口一半是正常款,豪放的甚至一口氣開到胸下了。雖然當時婦女往往內穿圓領內搭衣,但因為料子很薄,乳房的形狀依然隱約可見。
雖然當時沒有集中托高式的內衣,衣襟領口透出的卻是自然的身材曲線,而不太可能像電視劇《武媚娘傳奇》、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那樣壓擠出波濤洶湧,但女性們還是樂於展現自身的女性美。此時的畫像或人俑忠實地展現出女子們的性感魅力,可說是風情無限。
從帷帽遮蔽到露面露髻
如我這樣喜歡看美女的人,大概已經開始遐想長安大街上處處春光的美好景象了!但,其實當時的女子外出時都會帶上帷帽,也就是帽沿垂下長紗網的帽子。雖然比起唐初流行的羃離(可以遮住全身的大型遮罩)要輕便許多,但是胸頸以上依然被遮蔽,路人無從一窺真容。
日本平安時代貴族女子若是出遊步行,會戴上「市女笠」以遮擋自己的身形容貌,可能就是模仿唐代女子出行戴羃離與帷帽的習慣。我曾經在外拍時玩過此一造型,然後把一身衣帽換給同行的朋友穿戴,發現帽子裡換了人根本看不出來。難怪隋末唐初時常有「讓士兵穿上女裝、頭戴羃離」的奇襲案件,這種遮蔽物的屏障效果確實相當優秀。
或許出於安全考量,唐玄宗時期一改前代反覆要求女人遮蔽自身的詔令,轉為命令「帽子皆大露面,不得有掩蔽」,不過,在此之前女人早已經改戴「靚妝露面,無復障蔽」的胡帽。但既然政府都認可此事,後來的唐女更是乾脆拋掉礙事又破壞髮型的帽子,露髻馳騁於路上了。
女著男裝蔚為風潮
相較於初唐時期,玄宗時代的女裝則顯得較為寬鬆,不管是衣袖,還是外搭的半袖,都不再緊裹身軀。
白居易描寫上陽宮裡十六歲入宮的宮女一輩子對外隔離,到了六十歲了卻依然作入宮時的打扮,不知四、五十年過去,流行早已換了模樣:「小頭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在中唐人的眼裡,唐玄宗時代的衣裙仍屬「窄衣裳」,白居易那時卻早已流行起衣袖寬達四尺(少說也有一米二)、裙長曳地也四尺的寬大衣裙。
以傳世繪畫而言,《搗練圖》的服裝被認為頗符合盛唐的風格:衣袖與裙襬略寬於初唐時代,但還沒有發展成中、晚唐的巨大拖曳造型,妝容也是「青黛點眉眉細長」的自然風淡妝。當時婦女還會把半袖穿到衫子裡,以塑造肩膀胸、脯渾圓飽滿的視覺效果,後人對唐朝「以胖為美」的印象在此時方見端倪。
此外,當時社會上流行女著男裝和胡風裝束。這並不是玄宗朝才有的風氣,在初唐時代的墓室壁畫裡,常可以看到穿著圓領袍的男裝侍女,我曾開玩笑說:「主管級穿裙子發號施令,底下的小妹就要穿褲子方便東奔西跑地幹活」,不過這大致也是實情。
太平公主年幼時因為吐蕃求親,高宗和武后推託以女兒已經出家一直沒給她找對象。後來有次家宴時,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打扮成貴公子的模樣在父母前歌舞,父母覺得訝異,笑著問:女孩子又不能當武官, 何必穿得那麼帥?太平公主撒嬌回:那就把衣服送給駙馬?兩老才知道女兒想嫁人了。
高宗時期的貴女作男裝打扮其實是比較少有的,但在武周、中宗時代卻日漸普遍。到了玄宗時代,女子穿著丈夫衣服、靴衫更成社會常態,被保守派認為是服妖之象。
胡風打扮一度流行
胡服則是另一種「服妖」。開元天寶之際,社會上很流行頭戴胡帽,身穿胡風翻領袍,雖然唐人有時也會把圓領袍的扣子打開呈翻領狀,不過胡人會特別在領、衿等處使用豪華的織錦作裝飾,再搭配細條紋小口褲與錦鞋,繫上可以攜帶各種隨身用品的蹀躞帶,便是一身最流行的胡風打扮。
此外,胡風的女裝也頗為流行。幾年前,西安發掘了一位李唐宗室女李倕的墓葬(網上多稱她為「唐朝公主」,但事實上她是李淵的五代孫女,墓誌裡完全沒有提到她的封號,大概連縣主都不是),出土時頭部有著一套散落的頭飾。復原之後可以發現造型與後來稱為「回鶻冠」的頭飾十分相似。李倕逝世於開元二十四年,正巧是史書上記載胡風極盛的開元天寶之際,這個華麗頭冠的出土,或許正可以給此時的流行作一見證。
289 年唐朝女裝流行史
唐代女子服飾絢麗多彩,從初唐到晚唐,前朝與後代的融合,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了一部流行意識強烈的古代女裝流行史。
初唐時期
長裙高束,內搭著圓領衣,外著交領衣,呈現緊身俏麗的風格,後來流行在衫裙外再加一件華麗的半臂。當時婦女還會於衣著外再搭一條寬披帛,一端塞在半臂或裙腰裡, 再繞過肩膀披在胸前,或者直接把披帛兩端在胸前打個平結,產生多層穿搭的視覺效果。
盛唐時期
衣袖裙襬略寬,半袖入衫,領口開低,肩膀胸脯渾圓飽滿。尤其魏晉南北朝以來,各民族長期文化融合,此時的服飾更是結合許多胡風特色,至此,唐代的女子服飾更加多元豐富。
中晚唐時期
衣衫大而寬鬆,裙長曳地,當時流行寬大的長袖, 大袖甚至長達四尺以上。此時帔子的裝飾非常華麗,有印花、刺繡、彩繪等,裝飾工藝可見一斑。此圖女子裝束是仿《簪花仕女圖》造型,高束至胸的大襬長裙外裹工藝精美的抹胸,身披類似罩衫的大袖衣,為宋明時期女子禮服的雛形。
文/ 龔元之 圖/ 龔元之、CTPphoto、CFP 漢華易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or旅讀中國。
【作者介紹】龔元之
台灣大學歷史學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碩士、北京大學科學史博士。就讀北大期間因受變換分明的四季美景所誘,愛好出遊賞花,從而引發了對傳統色彩以至傳統服裝的研究和製作興趣。現為北京師範大學與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中國語言文化中心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