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錫金首府甘托克(Gangtok),此時剛好遇上一年一度的雨季,每天從早到晚間歇性下著雨,但因為地勢較高(海拔1700公尺),反而覺得涼爽怡人。從地圖上看,錫金剛好夾雜尼泊爾與不丹之間,北鄰西藏,南邊則是西孟加拉邦的著名產茶地大吉嶺,因此整座城市看起來就像民族大熔爐,各種膚色與民族服飾的人都有,不過因為尼泊爾人居多,因此居民主要以尼泊爾語溝通,但政府機關及學校都使用英語。或許因為當年兼併錫金的政策遭致外界非議,所以印度政府不遺餘力地保護本地居民的權益:只有錫金居民可以購買本地的房產與汽車,同時也不必繳稅;其他邦的印度公民可以來錫金工作,但其居住與工作權利受到一定的限制。這也是迄今錫金仍能保持只有60萬人口,居民能維持自我認同而不被其他族群同化的原因。
不過對於印度政府來說,錫金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過去西藏與印度之間的貿易都是透過錫金,錫金東邊的乃堆拉山口與西藏的邊境小鎮亞東遙遙相望,成為中印邊境貿易的重鎮。在1962年邊界戰爭之前,在這裏通過的貨物竟佔兩國貿易量的百分之九十,其重要性可見一般。邊界貿易後因戰爭而終止,直到2006年,兩國政府才重新決定開放乃堆拉山口貿易。根據中國媒體的報導,過去十年來此地貿易量成長了六十倍之多,金額達到每年一億人民幣。2014年9月,中國政府同意開放乃堆拉山口讓印度遊客前往西藏朝聖。
也因為錫金未來在與印中關係中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5年前印度政府在新成立的錫金大學設置中文系,也就不令人意外。不過因為沒有以華語為母語的老師協助糾正學生發音,中文書籍不足(本地老師甚至保留了台灣1970到1990年代的國語課本給學生當輔助教材),學習的效果還有待加強。
中文系主任翠蒂認為:在不能與中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情況下,與台灣合作是讓學生接觸華語教師的唯一機會。她表示本地文化上較為尊重女性,經濟水準也較高,因此和印度其他地方比起來治安良好,又因為英語通行無阻,所以頗適合台灣年輕朋友前來此地自助旅行,進而與該系學生交流,當然更歡迎台灣大學院校來談合作。不過因為錫金在台灣的能見度不高,加上過去台灣與印度的合作總是口號多於實際作為,台灣是否真有人懂得欣賞喜馬拉雅山上這塊寶地,恐怕還得時間證明。
*作者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兼當代南亞與中東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現在錫金大學講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