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性別意識逐漸受到重視,無論是提升女性權益、擊破兩性的傳統框架、看見男性沉默下背負的沉重包袱,以及多元性別族群應得到的平等與尊重,皆走上街頭提出各項平權訴求。在追求性別平等的過程中,有些人認為若硬是以身分來劃分,多元性別族群比起異性戀女性,應該更具有性別意識;異性戀女性比起異性戀男性,似乎又對性別有更友善的態度。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筆者須先澄清,上述說法與分類非常粗糙,未看見個別差異,每個人皆不應因其角色、身分或劃入某族群,而被冠上任何一項標籤──然而正因如此,筆者更期望討論某些觀察到的現象,提醒具有男同志身分的人能夠注意到,在現代社會裡,男同志當然是受到許多壓迫、背負諸多汙名的族群;惟無可避免地是多數男同志也在父權社會中長大,是否能提醒自己,得承認可能依舊內化了某些服膺傳統的性別價值,甚至在追求平權的過程中,壓迫了不同性別或更少數的人?
1. 嘲笑女性、表明拒娘拒C(註),男同志圈內也有「厭女」文化
所謂的「厭女」,並非指個人厭惡女性,而是在社會中瀰漫的一種貶低、弱化女性或輕視陰柔氣質的現象。上個月(10月)27日舉辦臺灣同志遊行時,一名男同志在社群網站中張貼一則動態,以「嫁不出去」這樣的敘述,帶出其針對蔡英文總統怠惰於實踐婚姻平權之控訴。
當同志族群致力於倡議人權不分性別同時,卻以「沒男人要娶妳」這般貶抑言詞,再次加諸女性身上,暗示「女性沒結婚」這件事足以被苛責、被嘲笑,實是於追求性別平等的過程中,忘了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步入婚姻與否,而這不應該因性別產生差異,旁人更無權批評或「糾正」其自主選擇。
(註:娘即娘娘腔、C即sissy,在此段文章脈絡中,意指氣質較陰柔之男同志。)
厭女文化除了貶抑生理女性之外,對於陰柔氣質的排斥,也在男同志圈內展露無遺。
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的年代,許多男同志運用交友網站尋找新朋友或認識伴侶(至於為什麼通常是使用網路交友,又是另一項議題了);如今則是手機交友APP風行的時代,不少男同志在交友網站或APP中開立擇偶(友)條件,其中「拒娘、拒C」算是極常見的限制。筆者無意攻訐立下這些條件的男同志,每個人當然都有偏好的對象或類型,就開出條件的男同志立場而言,若能先聲明自己的喜惡,自可降低對自己而言是浪費時間的可能性。
那麼問題在哪?如果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為何先行表明自己不喜歡的特質或屬性是不恰當的?──因為直接在網路或APP這些公領域中被排除的不是青菜,也不是蘿蔔,而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性別特質。舉一些常見的例子:常有出外人發現在外租屋時,看見租賃資訊寫著「限女」;也有人為了打工賺生活費,想要應徵家教,卻發現還是「限女」;想要謀求一工半職溫飽自己與孩子時,卻發現某些工作總是「限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