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鳥巢體育館向外行三公里,北京的街景迅速從充滿現代感的建築,轉換成黃土漫天、平房錯落的東小口村。一車車的木板和鋼鐵不斷送進東小口村,經由分類加工重生為工業原料,再送往唐山、保定、邯鄲、杭州等地。和一般資源回收不一樣,這裡回收的是大型廢材,接收北京半數的廢棄物,年營業額更高達五十億新台幣。如此重要的產業,官方卻沒有任何資料,地圖上更找不到東小口的標記,只有一個口耳相傳的名字:「廢城」。
發展中的北京是巨大的獸,吞噬周遭一切景色,這個佔地超過33公頃的廢城也即將面臨拆遷的命運,超過三萬居民的未來頓時失去著落,處理廠的廠主尤其不甘,他與妻子從一台腳踏車起家,掙來了樓房和名車,也讓老家的年輕人有機會養家糊口,但官方一個撤離指令,沒有補償也沒有替代方案,這個廢棄物堆積出的城市,就這樣再一次被北京拋棄。
近年,中國的節約意識抬頭,有人稱廢棄物回收為當今最有前景的「朝陽產業」、「第四產業」,除了經濟效應,資源再利用的功勞之大,也被稱作是解決浪費的「靜脈產業」。但是政策偏重電子廢棄物等高價資源,工業與一般回收分屬多個部門控管,權責不清加上法規不明確,重視淪為表面的口號,東小口村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
來自北京的紀錄片導演曾茜,小時候在湖南長大,她認為北京就像紐約,無論有錢沒錢,有夢想或沒夢想,都在同一個城市裡浮沈,對北京百態充滿感情的她,一眼看中廢城裡的故事。
幫廢棄物分類的工人,幾乎都是從河南來的民工,河南地少人稠,沒有農地可種的年輕人隨著老鄉來到北京,沿著廢棄物處理廠搭起簡單的房子,每戶十來平方公尺,公用廁所、公用水龍頭,做回收的工資只夠溫飽,房子能遮風避雨就已經滿足,其他的,不敢奢求。
廢城內的孩子,本來就窮困難以繼續學業,現在廢城隨時會消失,父母們也討論著帶他們回到家鄉落戶——在北京出生的河南孩子無法就地報戶口,初中、高中都沒辦法就讀。但是,河南老家有什麼希望?年輕人外出打拼後,儼然是另一座廢城,工人和他們的孩子,一生就在廢城之間流轉。
曾茜記錄了北京落寞一角,對著鏡頭,東小口村民也只是小聲哀求:「我們處理這麼多垃圾,如果不幹了,北京的垃圾要往哪裡去?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啊。」
雖然不美但功不可沒,留與不留的價值如何判定?生而為人,不華麗、不精彩就不值得存在嗎?連控訴都沒有的哀嘆,影片中從未現身的中國政府部門,會如何回應?
2015 CNEX 紀錄片影展 #忐忑流年
9/18(五) - 9/27(日) #光點華山電影館
影展手冊 ► http://goo.gl/xSscXc
精彩講座 ► http://cnexfilmfestival2015.kktix.cc
觀賞預告 ► https://goo.gl/kyqN3x
圖/ CN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