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人們常常喜歡讀一些「成功」的人分享經驗的故事和文章,希望從中學到一些方法,讓自己也能離成功更近一些。不過,當我們能聽見這些經驗的分享時,他們「已經成功」了。無論中間經歷過多少次失敗,他已經走到成功的終點。
然而我們無法確定的是,只要照著做,我們也可以獲得一樣的成果嗎?如果做了卻有不同的結果,應該要繼續堅持下去嗎?
我們都理解,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少部分,一定有更多人也同樣嘗試了,卻以失敗收場。我們都期待自己會是成功的那一個,卻忽略了評估在成功之前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否是我們能負擔的起的。
燈泡發明之前,經過了1000多種材料的嘗試,才終於找到最適合當燈絲的材料;我們卻不知道自己要試幾次才能試出想要的結果。就算自己有耐心,時間跟資源都有限的狀況下,可能也不允許自己試這麼多次、這麼久。
那麼,到底可以給自己幾次機會?該怎麼做出決定呢?
前陣子很流行一個詞『人生勝利組』,在各大討論區、雜誌、新聞頻道,都頻頻出現,點進去看內容,內容不外乎是之前失敗很多次,但一路堅持到底,最後逆轉勝的成功故事。
透過各大媒體的推波助瀾,讓我收到很多網友的來信,分享自己的狀況,尤其針對自己所追求的職業或目標失敗幾次後,到底該不該再試一次?
相較於成功的人,更多的人迷惘著堅持到底該不該繼續?
可是,我認為在思考是否該堅持的問題前,先換個角度吧,畢竟那些成功人士不會告訴你的,有些堅持,是因為擁有了相對的優勢,並不是盲目的堅持。
19歲那年,我的大學時代,有一年暑假在書局打工,每天搬書上架,當時一起打工的同事是準博士生,那年33歲。他告訴我,從27歲考到33歲,都還沒有考到博士,一連堅持了7年,都還在努力中,除了1年的工作經驗,其他時間都在打零工。由於為了家計,他必須打兩份零工,白天在書局,晚上在補習班當課輔老師,負責改考卷,明明有著不錯的學經歷,卻領著最低工資過日子。
那年,我問他以後打算怎麼樣?他說,繼續考,到考上為止。
後來過了幾年,我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認識了另一位同事,談到類似的話題,她感慨分享自己曾參加大陸律師的考試經驗。第一年落榜,她又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可惜第二年還是差了5分落榜。
「有打算再考嗎?」我問。
她搖搖頭表示,考了2年綜觀自己的狀況,她是長女,家裡還有3個弟妹要照顧,父母年近70,她決定替自己設定停損點,雖然沒有做到想做的,但在綜觀個人經濟狀況,還有家庭因素,她認為當下該做的不是考試,而是不再讓老人家操心。
人生就像釣魚,該拉的時候拉,該放的時候放,但更多時候,是在等待和尋找施力的點;可是等待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該等多久。
如同有位寫信給我的高三學生,他說自己從高三開始努力準備考警專但是落榜了,畢業後一邊打工一邊讀書,錄取了一間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學校,父親認為從這所學校畢業後有錢途,但是他還是想再挑戰一次警專的考試;可是,他又不敢確定到底應該是放棄現在的學校,繼續工讀準備再考一次警察,還是聽父親的意見?
首先,我不曉得他的父母對那所學校有多少的了解,也許根本不了解,只是擔心孩子一直考試一直失敗,最後導致浪費時間,什麼都沒有。因為,對我來說沒有一所學校的證書能夠保證未來「有錢途」,就算名校也一樣。
失敗的時候,可以認為是在替自己紮根,但也必須把時間的成本加入考量,至於失敗幾次,那真的不是重點,不管是選擇繼續奮戰,又或者投身職場,都是無所謂對或錯。
只要你記得在做出決定前,替自己設定停損點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能自行負擔生活費,又能同時兼顧考試和工讀,那麼想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也無可厚非,但最多嘗試幾次也要先設下底線。嘗試過後,代表努力過了,失敗也不要再鑽牛角尖。
因為,就像我常說的那句話:「關於夢想,我們不是追求一定要得到,而是追求努力以後沒有遺憾。」
共勉
冒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