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林園區位於台灣南部,東邊與高屏溪相鄰,西南邊臨台灣海峽。本區地勢平坦,再加高屏溪出海口漁獲豐富,農耕漁業兩者皆宜,當地因應漁獲量之豐足,而設有兩大重要的漁港:中芸漁港和汕尾漁港。汕尾漁港偏出海口北岸,與東港相對,可遠眺小琉球。
汕尾漁港沿岸曾是全台鰻苗獲量最多的地方,當地漁民也多半以捕鰻苗為生。鰻苗視品種的差異而有「白金」和「黑金」之美稱,可見經濟價值之高。魚汛時期,當地漁人持手叉網,來回散步於出海口一帶,再將撈入網中的魚苗,分類集中於碗桶中。看似輕鬆的捕捉過程,其中蘊藏著漁人善於觀察潮汐的眼力和專注的耐力。
至今仍保有傳統櫓魚栽器具與技藝,民國三十一年出生的高雄汕尾漁人吳寶次,在十個兄弟姊妹當中排行老大,至於為什麼取名為次,他揚起靦腆的淺笑說不知緣由,但覺得「主要或次要都不重要啦」。他說自己國小都沒畢業,對讀書識字沒興趣,還常不好意思地說哪能講出什麼漁夫的大道理,但一口道地的台語,說來似乎世事不過如此,句尾總帶著『啦』的尾音聽來稀鬆平常,卻字字珠璣。
如果學會了, 就是真懂了。
對讀書沒興趣,不過從小生活在家戶人人都靠捕魚維生的漁村,很難不被海洋吸引。游泳、釣魚常出現在人們自我介紹的興趣一欄,但不太懂國語『興趣』兩字的吳寶次則說自己對『掠魚』(台語,意為抓魚)、『泅水』(游泳)比較有興致。「啊有 興趣就會比較投入啊,我就跟著我的老爸邊抓邊玩邊學,十三歲開始彼當時都還沒有學完就跟大人作伙掠魚,賺的錢跟大人一樣多。村莊裡可以學習的人很多啦,但我自己覺得不管跟誰學,都要懂得變通,就像你們在學寫字,也不能老師怎麼教就怎麼學,都要自己變化找到適合的方法才會進步啦。你說是不是?」即使不使用櫓魚栽已有十幾年,他說不會忘記該怎麼做:「就跟你學會一個字一樣,很久沒用那個字再看到也還是懂。如果學會了,就是懂了,就不會忘記。」
聽見我們問他為什麼退休不再捕魚,老漁人意外地沒提及近代沿海禁漁的歷史,只說自己「年紀大,沒有用了,應該要去草地上躺著等死了」。沒有任何船隊願意雇用老船員是事實,但老船員也是經驗老道的海上職人,從童年時開始櫓魚栽,二十出頭就跟著遠洋船隊到琉球、菲律賓,台灣常見的漁法 也操作過幾種,然而原本談笑隨海風生的老漁人卻欲言又止地用自己的說法為我們這些門外漢解釋。
出國「游」學的漂浪漁人
「有參加過單拖網的船隊,光聽名也知,就是什麼魚都會被拖網卡住。放苓仔(流刺網)也看人家做過,就網子放落海、人就可以回家吃飯,吃飽休息過了,時間到就去收網就有魚了,然後把魚拿起來、再把網放落海,又回家吃飯。還有一種叫做高速網(又名快速網,即雙船拖網法),就是兩艘快速行駛的船拖著大網進行捕撈,那個網一下魚一定死,就算捕到的時候還活著,收網的時候也一定被高速甩動的網繩打死,到海裡聽那個捕撈的聲音,網子都會發出咻咻聲,網到的魚不分大小,所以很快就抓完了就可以回家了。也是抓光抓盡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