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剛畢業的王怡方在找工作時面臨一個問題:該不該把新創團隊的工作列入考慮?例如做出一個實用的app、一則好新聞、協助推廣在地的特色農產品等,比起一般的大公司,這些新創團隊的工作內容似乎更「熱血」和有意義。不過這些熱血工作,未來的不確定性也令人猶豫是不是該加入……
到底剛畢業適合追求自我實現、加入新創團隊嗎?
趁年輕抓緊機會,放手一搏才值得
本來還在念電影碩士的黃映潔(25歲),因為幫忙朋友的創業團隊Alchema拍攝影片、提供簡報方面的諮詢,協助團隊獲得物聯網競賽冠軍,團隊創業後她也受邀加入,擔任營運長。
加入團隊,其實最大的疑慮就是公司的前景。不過黃映潔從團隊草創就看著夥伴們成長,而且不論創業的結果如何,她也認為過程中必定會學到很多受用的經驗;再加上自己心中的理想,讓她決定暫時放下學業、全心投入,看看自己在創業這條路上能走到哪裡。「伸手摘星,不會髒了你的手;創業失敗,損失的頂多是時間,但經驗和回憶卻是無價。」她這麼說。
尋找新舞台,用經驗幫助團隊,謹慎決定
銀濎科技產品總監陳文傑(42歲)提到,目前台灣的公司對創新普遍保守,縱使有創新點子,在短期獲利不明的情況下,公司執行的意願不足,因而導致不甘於現狀的人想轉換跑道;不同於年輕人說衝就衝的大膽嘗試,他認為30-40歲想投入新創團隊的人,許多是認同團隊的創意理念,於是加入團隊一同來開創新契機,而這個年紀的人才,對新創團隊的價值在於職場中累積的經驗和技能,例如:業務的拓展、財務的管理、公司的營運等,皆是新團隊的最佳助力。
不過在30-40歲的階段通常會有經濟或家庭的責任,對於是否投入新創團隊需要更周延的考量,因此可能會先從「幫忙」或「顧問」性質開始參與團隊的運作。陳文傑分享自己加入新團隊的經驗,開始是利用自己的下班時間,每週花兩三個晚上到團隊裡,參與產品與服務的開發,和建構獲利模式等討論,用半年多的時間來了解並協助團隊、同時也評估自己可否在團隊中持續的貢獻,在確定雙方理念契合,且可以長期合作後才正式加入團隊。
不同年紀以不同的態度面對,確認自己的機會成本再做決定
針對這個主題還訪問了許多人,但歸納大家的重點其實很一致,那就是先「評估自己」。
加入新創就像一場賭注,沒有跳下去之前,你不會知道到底是贏是輸。要一點一點下注,還是乾脆來場豪賭,都取決於你手中的籌碼。
如果還年輕,經濟壓力又不是太大,就像黃映潔所說,值得做一些更有意義和挑戰的事,賭他一把;如果需要取捨的成本比較大,但仍不想放棄理想,也可以學陳文傑一步一步了解和評估,有比較高的把握再來投入。
畢竟,沒有穩贏的賭博;但不下注,你就沒有機會獲勝。
你一定也遇過的這些問題,看看學長姊都怎麼處理,幫你思考自己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