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填鴨式教育只能教出考試機器?直擊台灣熱血教師的「教學現場」令人驚豔

2018-12-15 07:00

? 人氣

透過無私的分享與開放,快速擴散

香港學思達的主要推手、匯基書院(東九龍)副校長劉振華也談到,講義是學思達最重要的部分。他已自編第二、三次的講義,但來台接觸素養教學課程後,發現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包括如何掌握課程的核心概念、核心問題,不流於片面或零碎的知識學習。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學思達講義中的提問設計是一門學問,很多老師會設計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香港翻轉教學協會副會長、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專業發展主任鄭淑華摸索出來的做法是,以精簡的核心問題來加強學生的批判思考。

「每篇文章只提出一個核心問題,但要符合『引發好奇心、抓住文章核心』兩大原則,」鄭淑華以《桃花源記》為例,為何漁民離開時會叮囑「不足為外人道也」?學生要回答這個核心問題,就要讀通整篇文章,有時補充閱讀材料很長,也會為了想找答案看完。

學思達在華人教育圈掀起一股旋風,不只因為有清楚的步驟方法,又能夠結合運用不同的教育資源,更透過無私的分享模式與「隨時開放教室」,快速擴散到各個教學的角落。

延伸一:融入薩提爾,在好奇下展開對話

學思達透過結合心理諮商治療模式,發揮更好的效能,例如薩提爾對話方法。「學思達老師與學生有大量的對話和互動,當學生不敢開口或真的開口表達,老師是否能夠接納、等待,甚至欣賞、理解孩子的思考角度,是滿大的挑戰,」高雄市英明國中公民教師郭進成說。

郭進成指出,孩子的學習風格很不一樣,單向講述的教學,對於某些喜歡動腦思考、與夥伴互動的學生是一種壓抑;一旦進入學思達的課堂,期待學生有更多的表達,對於個性比較內向卻能透過聆聽學習的學生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壓力?

進行教學改變的老師會期待學生有所回應,如果學生不敢開口或回答不符合期待,老師的內心難免焦慮或有情緒。「透過薩提爾模式,運用溫暖的好奇、平靜的對話,有助於一個人內在的安頓,接納孩子用不同的學習步調參與課堂,同時讓孩子感到更加安全,」郭進成說。

即便是學科知識的回答,也都是出自學生內在獨特的觀點,受到成長過程及學習狀態的影響。「這是理解孩子的重要開始,」郭進成分享自身的經驗,以前聽到孩子講出不好的答案會覺得煩躁,現在則會好奇「這孩子到底怎麼想這件事」,對於知識的學習更加有幫助。

郭進成強調,薩提爾模式將每個人隱喻為一座冰山,老師在一個班上要面對30座冰山,學生的外在行為只是冰山一角。例如學生在課堂上不參與討論、沒有回答問題,可能是因為昨晚家裡發生了什麼事。能夠了解行為背後的感受及內在的渴望,就能避免陷入習慣性的指責或不必要的師生衝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