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正的台灣人」從《賽德克·巴萊》到《一八九五》,他列出三重點:台灣的史詩電影大有可為

2018-12-07 17:07

? 人氣

史詩電影往往是台灣社會的縮影,可探討無常人生、國家認同、歷史風華等等深刻議題,兼具娛樂與教育功能,其票房的大賣與否也是奠基於此,同樣可為影視產業創造利潤做出貢獻,如日本《關原之戰》與韓國《鳴梁:怒海交鋒》都刷新票房紀錄,台灣史詩電影同樣大有可為,在發展上個人淺見如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一,高娛樂性的史詩電影

2008年是國片復興年,《海角七號》首先形成浪潮,《一八九五》等繼起直追,也顯示出台灣這塊土地的生命力,是有故事的!如戰爭本身就是電影非常好的題材,無論是謀略、戰場、人性等議題都發人深省,但史詩電影有時並不討喜的原因在於常常流於「家國大義」,使部分觀眾興趣缺缺,但這明顯與史詩電影志在讓廣大群眾反思「我們是誰?」「我們要走向怎樣的未來?」的深意不合。因此在情節安排上,應避免過度教條化的運用,在不變動史實的前提下,增添幽默風趣卻非低級趣味的橋段,甚至以「穿越劇」的形式表現另闢蹊徑也行。

從歷史中擷取名不見經傳人物「小題大作」,只要不違背「歷史之壁」,無傷大雅即可。(圖/想想論壇)
從歷史中擷取名不見經傳人物「小題大作」,只要不違背「歷史之壁」,無傷大雅即可。(圖/想想論壇)

其二,高度「戲說」的史詩電影

的確,台灣的歷史並無如同日本戰國時代或蒙古西征那般風起雲湧,但只要加添創意,仍能有一番作為,如韓國賣座電影《雙面君王》與戲劇《大長今》都是從韓國史書內寥寥數字,由劇作家天馬行空幻化出轟動亞洲的精采作品,進而讓國際認識該國。台灣信史雖短,卻也有相當多可發揮的空間,未必一定要拘泥於完整呈現史實,如《賽德克·巴萊》正統演繹歷史路線是正途,但從歷史中擷取名不見經傳人物「小題大作」,走偏鋒也極具創意,只要不違背「歷史之壁」,無傷大雅即可。

其三,高質量面向廣的史詩電影

除質量精緻外,取材方面更須循序漸進地囊括台灣歷史,層層遞進,涵蓋面向既廣且深,最好能挖掘出台灣鮮為人知的歷史。個人很想看的三套劇本,第一是《基隆五十年》,講述大航海時代的荷蘭、西班牙爭奪基隆,以平埔族為出發點描繪,可請最近在台當紅國外名模為女主角,發生跨國的愛戀;其次是《東寧王國》,明鄭三代帝王劇路線,有大時代的滄桑,甚至走「宮鬥」也成;最後是《二戰下的台灣》:台灣義勇隊VS.高砂義勇隊,闡述戰爭下的悲歡離合。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也能見到媲美《一八九五》與《賽德克·巴萊》的史詩大作,除陶醉在台灣影視娛樂的軟實力上,更加深對這塊土地的感情!

作者介紹|紹沖

2009年已投資緬甸東枝地區,2016年加碼投資緬甸。曾赴緬甸仰光、奈比多(首都)、蒲甘、東枝實地考察基礎建設、房地產等。刻正學習緬文。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從《一八九五》到《賽德克·巴萊》——台灣的史詩電影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