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職員工更能專注在公司的重要任務上。」
調薪之後,4個可能後遺症
一項天下雜誌的調查指出,八成企業再苦也要調薪;一篇企業人資群組裡分享的文章建議,企業要開始學習擁抱自由職業者,尤其是高專業,讓你聯想到什麼﹖我倒是看到四個未來:
1. 薪水將不斷升高
但是,調薪的原因不在於企業突然覺醒,義無反顧地扛起社會責任,而是少子化所致。
你想想,企業存在的天命是賺錢,當經營困難,獲利縮小,它只會降低人事成本,而不是反向去提高,至於明年他們怎麼會決定逆反應﹖原因只有一個,少子化已經充分反映在就業市場,企業面臨找不到人才的困境。此時此刻,企業唯有咬緊牙跟,就算心在淌血,也要調薪維持競爭力,留住人才、招到人才。
眼見台灣少子化是勢不可逆,調薪勢在必行,在這個薄利的時代,企業要怎麼維持住利潤,將會不可避免地走向以下兩條路。
2. 工作機會將變少
人事成本永無止盡地提高,是不可能的!所以你會看到郭台銘同時在做兩件事,一方面否認富士康在大量裁員,另一方面加速投入AI研發。另外,去年張忠謀提出今年要退休時,敲響一記警鐘,他說,AI發展之快遠超過預期,而九成的人都要憂心工作保不保的問題。
兩位企業家這麼明示暗示,無非是在告訴我們,AI化之後,很多工作將被取代!雖然媒體報導,全球同時也將有新工作應運而生,卻沒說這些新工作絕大多數不是增加在台灣,而是在新興國家,也不是增加在既有的工作者,而是新世代。
更令人憂心的是,沒人告訴我們,在工作消失之前,需要重新學習什麼技能,以期再度回到就業市場。而真相極可能是,很多人回不去了…
3. 正職工作將減少
非典型就業,在台灣的人口數逐年創新高,已來到80萬人,占就業人口的7%。再來看日韓兩國,日本的非正職員工占38%,韓國占1/3,在三至四成之譜,高到令台灣上班族難以想像,但這不也在表示,台灣在聘用非典型就業人口還有「極大的成長空間」。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非典型就業人口的結構,正在明顯起變化。過去比較多是家庭主婦與學生,求的是時間上彈性運用,配合家庭或就學;現在大大不同,1/5是非自願地選擇非典型就業,因為企業減少正職工作,他們找不到正職缺。
這個現象不惟亞洲,以美國與歐盟來說,占比高達兩三成。若是單看美國,2014年美國自由工作者5,300萬人,到了2017年是5,730萬人,三年增加400萬人,增加比例是勞動人口成長的3倍。其中,千禧世代從占38%上升至47%,他們是最主要的「受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