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采華專欄】別來紐約找好吃好喝的,因為沒有台灣好!

2015-10-25 08:30

? 人氣

作者畫作《秋》。(作者提供)

作者畫作《秋》。(作者提供)

紐約在我眼中的好,已慢慢不見了。 剛送走台灣的畫廊老闆一行3人,他們問,為什麼要去時代廣場?有什麼好看的。 的確,不是和你們說要留時間給我,會帶你們去沒人帶你們去的地方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的物質上的進步,住在裏面會看不到;1991年我來紐約念書時,紐約和台北的差別是明顯的,那時的SoHo 蘇活區是有意大利的移民開的肉店,現做麵包的老店,那真是普通的如白米飯的麵包,第一,二代移民是因為舊生活不好,為了更好的未來才離開自己生長的地方,那可能做出精緻五穀雜糧還加桂圓的麵包呀!

 而台北那時候很流行大型啤酒屋,離精緻的桂圓麵包還有17年。

基本上台灣和紐約都在快速發展變化中。

台灣開始從馬路上辦桌到講究生活美學的茶席,蘇活區(SoHo)裏的肉店早就沒了,我打工當waitress 西西里人開的Café Tina還在,但你不會想坐那喝咖啡了,因為SoHo 裏的artists 住不起,走了,連Mafia的私人俱樂部都成了髮廊,那股蘇活區Bohemian chic, (因生活不夠富有,所以精神一定得滿足)的味道不見了。

好像去北京,胡同不見了,剩下的是餐廳,開在四合院裏的餐廳,因為不成立一條觀光老街,會連老街都不見了! 不管你是資本主義還是共產主義社會。

人是把自已逼得到無法呼吸的。

台灣朋友說為什麼紐約到處都在蓋房子?我窗前哈德遜河曾經在兩天蓋一層樓的現代建築技術下,真的被遮住了,永遠被遮住了。 我原本騎車路線可以從橋頭到橋尾,一眼看盡的布魯克林大橋,也被新大樓掩住1/3. 我的天空一直被遮住,我也一直去找下一片天空。

在一個以錢導向的城市裡,市井小民永遠是被趕來趕去,在潮流的最尾端,更諷刺的是我們還不自覺一直在裡面消費,很難脫離超越。

但如果旅行都在找下個名店,找好吃的,找新奇的,那台北的人在紐約旅行是不會滿足的。台灣的小咖啡館多到可以做一張日語,韓語,英語台北咖啡地圖吸引觀光客,不要再叫人去故宮博物院,人已經比展出的古物多了,也不要動不動就帶團去阿里山日月潭,世界上的奇景很多,在這條不用頭腦的動線裏絕不是世界十大之一。

人文啊人文。

很多人拼著老本,還揮霍剩不多的年輕體力,開的小咖啡館,茶館就是一部份現代台灣人文的體現。這樣大家來台灣的印象會比去日月潭有感覺,再怎麼看原住民舞蹈,那是台灣的一部分,我小學都跳過“山地舞”,很喜歡穿那件有鈴噹的綁腿,但住在台灣的人生活和原住民連結是很少的。

看過融合度最高的是紐西蘭,毛利人的語言會和英文並排放在所有的政府管理的公共場合,每次All Blacks, 紐西蘭所向無敵的橄欖球隊,在出戰前一定會排列大唱毛利人的Haka,一種出戰前鼓舞士氣的歌舞,像是李小龍甩雙節棍出手前要扯著臉鬼叫幾聲,身強特別體壯的毛利人靈魂出竅似地大吼那Haka,  排山倒海,眼睛要斗大凸出眼白,舌頭外翻,在以前禽鳥飛獸的時代,唱完Haka後,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連英國愛德華王子訪問紐西蘭都要學Haka立即表演,是皇家對外公關的一招; 不管這些安格魯撒克遜人心裏到底多尊重這些原住民,至少紐西蘭人很有遠見把毛利的文化溶入學校社會,也巧妙地運用在大眾可以看到的人事上,紐西蘭人在學校裡都有機會學Haka。我住紐西蘭時曾經問房東你會Haka嗎?他居然就在客廳大跳大唱起來,小女兒身歷其境看呆了,房東的爸爸移民紐西蘭前是英國的警察。 曾是英國殖民紐西蘭,連鈔票上還是女皇,把原住民文化溶入生活和英國區隔,在世人前有了清楚的定位。你不仿Google All Blacks Haka,他們是今年橄欖球世界杯冠軍,帥極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