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氣自己不能控制脾氣,但其實他是乖孩子,因此心理師的我要先理解他,同理他的努力與無奈,跟他站在同一陣線,用語言幫忙描繪他的現況幫助他了解自己怎麼了,帶他去看自己所處的環境、家庭以及父親的現況,讓他了解這不只是他的問題,那麼,在他現在的位置上:情緒累積、學生身分、不能賺錢,他想做些什麼或不做些什麼,讓他選擇一些可以行動的責任。青少年也許不一定懂這麼複雜的事,但還是要說,往後隨著成長,他慢慢會懂的。
12次很短,從青少年願意照顧家裡的動力開始,再逐漸內化為自己的,最後我跟他約定調整而不是禁止某些行為的頻率。我也撥幾次時間跟父親聊聊,傾聽父親藏在心裡的壓力與傷痛:身體自卑、就業挫折及離婚後的寂寞,並充當他們的溝通橋樑。
最後一次諮商後,父親邀請我一起去吃迴轉壽司,說是青少年最愛吃的,我與機構報備後就一起去了,閒聊、吃飯、祝福往後的日子。
這也許不像傳統晤談室裡的諮商,卻是跟這個家一同工作的一種形式。至於籃球鬥牛賽,我這把老骨頭還是服老好了。
與青少年相處的建議
「叛逆」不等於「忤逆」,我覺得叛逆是指青少年身心不一的行為表現,例如有自己的想法,但只會唱反調來表現其存在;明明想吸引注意、親近對方,卻老是耍酷,甚至做令人討厭的事。如何協助每個青少年合適地表達他的意思,又不傷他自尊,是需要再想想的。
青少年的生活焦點會逐步以同儕為中心,但仍需要家庭關係在背後支持。通常家庭關係的變化會影響青少年在校表現,有時不是青少年個人問題,而是青少年早熟去承擔了那個家,在家壓抑,然後在學校爆發以轉移、釋放壓力。要問的不是行為對錯,而是出現不是本性的反應時,我們要去了解青少年到底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
【作者介紹】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從事社區、學校諮商工作,喜愛閱讀,相信的心理學理論為精神分析-客體關係-依附理論、榮格心靈理論及艾力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諮商與生活脈絡是一起的,向內探索是榮格的自我,平行的是依附關係,向外發展則是日常生活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