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這樣的情景:在山上學校的空地,突然一台卡車開來了,出現一個帳篷,小朋友出來一看,哇,操場怎麼變得不一樣?進到帳篷看完故事之後,卡車又不見了!
不二良老師認為這種感覺非常強烈,而周育如老師認為這樣的作品要達到成功,必須借助平台的力量,讓更多人知道。如此的表現形式,未來很有機會到偏鄉去讓孩子們看到戲劇和說書等畫面的呈現,甚至作品還加入音樂和動態的地板,形成一套模組的概念,同時能省去傳統搭建舞台的費工。創意來自於行動本身,而故事是可以轉換的,是活的。
不二良:「這次創意節是讓更多人知道,有人想用創意去改變世界,想用創意去教育。這些想法定調了創意節,創意應該是可以用在更美好的事物上。」
入選者都證明了他們很早就持續地在做這些事情。即使十分年輕的學生是受創意節啟發,他們的人生實際上也被改變了,不二良老師希望未來他們還能夠帶著這個精神去迎接下一個挑戰。創意不該用年紀來衡量,很多過去天才的想法,都來自於創作者相當年輕的時候。
生活軟件越來越豐富 才能從而影響教育
臺灣的教育和生活,常常是切開來的,設計為此而侷限在文創基地和園區內,公共場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如果說有一天,博物館的空間可以變成公園,學校能夠變成市民交換意見的地方,藉由轉換讓大家有很棒的感受,空間的價值才會產生。周育如老師表示,「2015松菸天空創意節」開放提案,實際上是提供了一種思維:我們應該如何活化公共空間和思考?創作者的背後應該有一股社會力量,樂見生活的軟件愈來愈豐富,愈來愈擴大。
臺北文創「2015松菸天空創意節」經過多日評選,百萬製作費終能打造「不凡基因」作品,從捷運任意門、科技聽故事到狂想塗鴉牆,都是特別驚喜、獨一無二,令人大開眼界。
創意節不只是作品展現,而是讓民眾更多地與公共藝術互動,產生公共空間教育的意義。透過這次創意節的舉辦,讓大眾看到更細節與細緻的公共空間運用,也能夠在未來期待更多材質與內容的呈現。共同體驗集體創作的趣味和創意,亦能激發民眾對生活的思考,找到對生活所在的熱情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