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這類尿壺是不分年紀使用,夜間戶外寒冷著實不想再穿上衣服走到戶外茅坑,便在屋內角落擺上一個尿桶,印象中我年幼時約80年代台灣鄉下,衛浴仍興建在屋子外頭,但已有沖水馬桶,因此,夜間我們一家子包含爺爺奶奶8口人,便共用著一個紅色塑膠的尿桶,8口人的拉撒,和那幾口我家老太爺的痰液,全在這口小小的塑膠桶內,一個晚上下來,真是整間室內瀰漫著一股說不出的便溺味。但文化有趣的地方也在這裡,傳統一點的嫁娶,女方嫁妝中會附上紅色尿壺,在全新的尿壺裡放進棗子、花生、筷子、桂圓、衣物等物品,以作為迎來『早生貴子』及『千擔水、萬擔糧』、『兒孫滿堂』這類好寓意。讓這個不好說出口,又不想與人共用的尿壺,搖身一變成為神奇有智慧的吉祥物。如今家家戶戶均有衛浴,這類隱晦陪嫁物便也少見了。
反觀瑞典尿壺,是專門給孩子使用的,多和水壺、洗手盆、肥皂盒成套,材質以搪瓷最多,亦有陶瓷和木制,如今這類孩童尿壺保存下來也不多見,大概不管在哪,尿桶給人觀感總是污穢之物,放在閣樓倉庫年代久遠就此遺忘多過當傳家寶。古董店這口尿壺,無非是在瑞典皇家級瓷器廠及名設計師多方加持下,才得以流傳50餘載。如今古董尿桶也不再是孩子的尿壺,多數變成種植花草的器皿,擺在庭院內增添美觀之用。中西方文化大不同,將穢物賦予引伸意涵也因此不同,但卻都發展出物器之外另類風雅文化,也算是一種殊途而同歸的趣事。
作者簡介:謝夙霓
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肄業,因先生工作目前旅居瑞典,架有臉書「瑞典過日子。樂活美食養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