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人會覺得日本如此美麗?從街道到日劇,這3個小地方看出日本人的細心

2015-12-30 17:49

? 人氣

日本人對細節的追求與堅持,無論耳朵聽見的、腳下踩的、電視上看見的,細膩無處不在(圖/mlouis@flickr)

日本人對細節的追求與堅持,無論耳朵聽見的、腳下踩的、電視上看見的,細膩無處不在(圖/mlouis@flickr)

在日本的生活,雖然不算長,也無法堪稱一帆風順、萬里無雲,卻也紮實地體驗到一些生活風情,趁著年末回顧一番,來分享一下最感動我的,莫過於日本人對細節的追求與堅持,無論耳朵聽見的、腳下踩的、電視上看見的,細膩無處不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第一次到東京旅行時,我在車站月台盼著列車進站,伴隨著從遠方逐漸逼近的光芒,幾個輕巧的音符也同時流瀉著,跟在台北捷運上聽見的單調警示音完全不同,意料之外的「聲音」,成為我的日本遊中,最美好的第一印象。在台灣,乘坐臺北捷運也漸漸能聽見悅耳流暢的進站音樂取代急促的嗶嗶嗶,30秒的空檔,變得更有餘韻,之前台北市推行的「台北聲音地景計畫」,讓我想起了日本人這份更早以前就開始的,專注小細節的細膩質感。

日本的進站/發車音樂,最早從明治5年(1872年)的新橋站開始試用,以「銅鑼聲」來提醒列車發車,明治7年(1874年)時大阪車站則是採用「鐘聲」,而經過一百年後,1970年有鐵道公司用電子音聲響來取代,不過因為乘客聽不太習慣,未受好評。但有別於單調音的發車音樂(発車メロディー)的做法,在1988年時由千葉車站的女性工作人員發揚光大,她們邀請YAMAHA一同來參與製作計畫,綜合了鋼琴、豎琴、鈴聲等不同的樂器,產生出不同氛圍的發車音樂,後來影響東京都的新宿、澀谷車站也導入。

演變至今日,許多車站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不同發車音樂,有些使用與該站所在地有關連的音樂,也些則是邀請在地出身的音樂家來量「聲」打造,以展現當地的特色與氣息,像是迪士尼樂園所在地的舞濱車站,就會使用「It's A Small world」(小小世界)」或「Happiness Is Here」來當發車音。

每個人都討厭等待,因為那是事件進行式中的空白片段。如果是要等著和喜歡的人會面時,還能帶著點甜蜜的期待感,但等車時光,大概可以說是最無奈的白費時光了吧,可是只要多添增一些音符,就能讓等待者心情大不同,在網路上搜尋日本電車的發車音樂,會發現有許多網友都認真地把各路線各站的音樂串在一起,就彷彿是一份名為「山手線」、「中央線」或「京濱東北線」的音樂探險地圖。

透過細膩的小細節,那些我們未曾注意或已習以為常的事,在某一次暮然回首時,都會因為發現這些小確幸而會心一笑,在日本總可以在不經意的角落找到驚喜的存在,前陣子最讓我驚喜的,莫過於「下水道孔蓋」。

旅行時我們總習慣把視線落在前方,以探索更多遠方,但日本人卻細心地經營了腳下的風景,把各地特色融入下水道孔蓋的設計中,比如到橫濱市,路上邊走,就邊能發現著名景點橫濱海灣大橋、橫濱港灣局,甚至是當地的職業棒球隊橫濱 DeNA 海灣之星都被刻成繁複的花樣,靜靜地棲息在下水道孔蓋上,除了讓在地人感受一體感,更可以想成是旅人們的地陪,無聲地導覽當地特色。如果把視線轉到關西,大家最喜歡的「餵鹿聖地」奈良市,自然也將可愛的鹿兒們融入下水道孔蓋的主題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