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二戰投降後,竟然有一批解甲的舊帝國軍官,穿上中華民國國軍的軍服,成為守衛台灣的秘密部隊。他們被稱為「白團」,為了報答國民政府對日本的恩情,而隱姓埋名、偷渡來台,成為蔣介石的軍事顧問團,他們不但在823砲戰中親赴前線獻策,也為當時的國軍訓練優質軍官,郝柏村、蔣緯國等人都曾受過白團的訓練,同時也為台灣的基礎軍事制度提供許多協助,現在入伍要學的刺槍術、單兵戰鬥教練、成功嶺大專兵集訓等等設計,白團都有參與其中。以下就來揭開這段課本沒有提過的歷史……
從根本博到「白鴻亮軍事顧問團」
其實日本軍官幫助國民政府的行動,白團並不是首例,早在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舊日軍中將根本博就曾經化名「林保源」與其他6位日籍軍官,以顧問身分協助前線指揮,並獲得勝利。
而「白團」則是由前日本駐華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大將發起,這位也就是在南京向國民政府呈遞投降書的日本代表。由於岡村本人身分敏感,無法出境,因此由富田直亮少將擔任團長,並且化名為「白鴻亮」,故稱「白鴻亮軍事顧問團」,簡稱白團,而且「白團」之「白」字,恰好與「紅軍」之「紅」字對抗,意為對抗以中共為首的「赤魔」。由於當時台日之間沒有航線,白團初期的成員得靠偷渡前來台灣,前前後後共來了83位顧問都取了中文姓名,包括陸海空三軍,大部分是校級軍官。
保衛台灣20年與反攻大陸密計
白團曾在1958年的823砲戰中親赴前線獻策,並獲得勝利。而除了在戰爭時擔任策略顧問,平時他們也積極投入軍事訓練。政府採納白團的建議,進行軍事制度的改革,並開設「圓山軍官訓練團」與「實踐學社」等等,曾經受訓的國軍軍官,據說總數達5000人以上,前參謀總長郝柏村也曾是學員之一。此外白團也曾擬定一份《反攻大陸初期作戰大綱之方案》獻給蔣中正,至於政府後來有沒有採納進行、詳細內容為何,目前似乎尚未公開。
白團的規模在1950年代初期達到最高峰,後來逐漸縮小,到1968年解散後,僅剩白鴻亮本人,繼續在三軍大學執教。1979年4月,白鴻亮在東京病故,遺願指示將骨灰分為兩半,其中一半留在台灣的海明禪寺,可見其對台灣的情分深重。至2017年止,白團成員還有36人在世,在日本仍會以「岡村寧次同志會」名義進行聯誼聚會。
義務役、成功嶺與刺槍術
白團在台灣的貢獻,歷史課本不曾提起。但他們對台灣的軍事教育的規劃,卻影響至今。我們曾長久實施的義務役徵兵制、後備動員制度,以及成功嶺大專學生集訓制度皆曾是白團的提議。到現在新兵訓練都還要學的「刺槍術」其實就是以日式刺槍為基礎加上部分美式的動作結合而成,其中刺槍術講究的「氣刀體一致」便是來自於日本劍道。而每個役男入伍一定要背的「單兵戰鬥教練」(拔草,測風向!)也是白團參與規劃的。
1968年12月,白團解散後不久,國防部編纂了一份名為「日本軍事顧問(教官)在華工作紀要」的報告。結論中如此記述:「我們特別必須感激的是,各日籍軍事教官於工作期間,不計報酬與利害關係,以誠懇態度,為我國的作戰立案,做出貢獻,協助我國完成軍事教育,並使得國軍幹部的戰術思想得以統整為一,這些日籍軍事教官的功績,將永遠不會磨滅。」
在台灣20年擔任「軍事顧問」的白團雖沒幫蔣中正完成「反攻大陸」大業,但是對當時國民黨再軍隊訓練與改革提出許多建言,為「保衛台灣」的軍事力量奠下基礎,白團在台灣的歷史並非祕密,只是當局不提、課本沒說,便漸漸被遺忘了,但就如同國防部報告中所說的,這些人不應該被忘記。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