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食品安全也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例如有唐一代,就有多位皇帝因為飲食問題丟掉了性命。一國之主的食品安全尚且不能保障,平民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食品安全是人們如今關注的焦點問題。雖然已經有大量法規,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管。但就建立全面保障食品安全體系而言,我們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古代的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當權者是如何進行食品安全監管的。
在古代,食品安全也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例如有唐一代,就有多位皇帝因為飲食問題丟掉了性命。一國之主的食品安全尚且不能保障,平民百姓就可想而知了。命運坎坷的大詩人杜甫就是死於食物中毒。當時,他正在逃難的途中,走到耒陽的時候因為遭遇洪水被困在當地。地方官仰慕大詩人,就盛情招待,送來酒肉。可惜好心辦壞事,當時天氣熱,肉已經腐敗了,就這樣要了詩聖的命。
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是以次充好、缺斤短兩。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證就是酒裡摻水。《太平廣記》記載了一個笑話:幾個人到酒館裡小酌,可是店家賣的酒喝起來是酸的,沒什麼酒味。於是,一個人搖頭晃腦地說:「酒,何處漫行來,騰騰失卻酉。」其他人故作不解地問:「這是什麼意思啊?」「全是水嘛!」
文人通常好酒,也最恨酒中摻水,唐朝詩人韋應物就寫過《酒肆行》:「主人無厭且專利,百斛須臾一壺費。初濃後薄為大偷,飲者知名不知味。深門潛醞客來稀,終歲醇濃味不移。長安酒徒空擾擾,路傍過去那得知。」對於酒裡摻水、喝不到好酒發了一番牢騷。
別說酒,糧食裡照樣摻水。南宋大文人洪邁一次經過當時被金國占領的故都汴梁,在市場上買了一口袋小麥。當時看著挺乾燥,而且麥粒飽滿,非常不錯,可是,沒過兩天,這些小麥竟然發芽了。洪邁這才知道上當了,糧販在麥子裡摻了水。
所以說,食安問題在古代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難題。神農嘗百草,一天中幾十回毒,就是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經典文獻中記載了很多食品安全方面的經驗之談,例如年齡小的鱉不能吃;吃狼肉的時候要剔除腸子;吃狗肉的時候要摘掉腎;兔子要去掉尻(脊骨尾端);狐狸要去掉頭;豬要去掉腦子;魚要去掉鰓;鱉要去掉脖子下面的軟骨部分,因為這種東西吃了之後容易患水腫。
孔子是很講究吃的,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所以,他對於食安問題是很有心得體會的,例如腐敗的食物不能吃,品相不好的不能吃,有異味的不能吃,不符合時令的不能吃,祭肉超過三天的不能吃。
從漢朝開始,就有了食品安全監管的法規。漢朝的《二年律令》規定:肉類腐敗,吃了有中毒危險的,必須焚毀,否則的話,事主和負責官員要接受處罰。而唐朝的法律也規定:出售有毒的肉,造成他人食物中毒的,要判一年有期徒刑;導致他人死亡,後果嚴重的,判處絞刑;應當焚毀的肉沒有焚毀,他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食用後中毒身亡的,按照過失殺人論處;即便是偷來的肉,吃了之後中毒身亡的,肉的主人也要接受處罰,杖九十。誰讓你不把有毒的肉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