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臺灣,你會想到什麼?是否一下子零散的記憶,大小不一且模糊輪廓的影像浮上腦海,是否畫面層層堆疊,景象變換不定?這正是記憶的特質。「臺北文創記憶中心」(TNH Center)想要找出的,就是識別我們身分的所在。
影片製作:Bito Studio
在臺北文創廣場上,巨大圓形鐵製建體是「記憶中心」策展主體。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總策劃、Plan b共同創辦人游適任表示,鏽,代表的正是記憶的推疊;而圓形所反映出的東方意象,加上螺旋方向,更將「從零到一」的概念貫徹到底。
體認臺灣值得玩味的人事物
臺灣人一直以來都在想著,「臺灣是什麼?」為何我們總急著證明自己?要如何重新找回自信?「臺北文創記憶中心」認為,文化創意產業來自生活,在生活中一連串的瑣事,或許就是展現與其他國家差異的關鍵。
本次主視覺也呼應這個概念,將不同尺寸,甚至不完整的紙張拼湊在一起,象徵記憶為破碎與重疊的意識,也在三大展區「正體字博物館」、「故事索引區」和「計畫實驗室」充分展現記憶元素。我們在此體認到臺灣值得回味的風物人事,以及能夠繼續創造新生記憶的平台。
在記憶中心的始點,是召喚自己的記憶。「寫給___歲的自己」讓思緒拋出,對過去致敬,寫下自己的期許投到箱裡,再拾起他人的隻字片語,讓夢想相連,進而儲存成集體記憶想像;這亦是一個讓城市人停下快速節奏的起手式,藉由寫下與讀取紙條,同時為第一個展區「正體字博物館」開啟了連結。
要寫字,必須先認識「字」
由2015年新品種文字「金萱」的設計公司─justfont規劃的「正體字博物館」,展現研究字體字型長達七年以上的成果。「漢字的文化長河」和「手感鉛字與祖父輩的生活日常」帶過文字的斷代史,從在地出發,透露正體字在現代已漸成為臺灣專屬的使用字體;招牌手繪字和印刷鉛字在街頭和案頭更顯現字型風景,像是日星鑄字行和王水河師傅的手繪招牌,正是「可識別的臺灣身分」。
接下來,從「開始形變的時髦文字」和「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電腦選字」談到照相排版,以及從1980年代發展起來的現代感字型設計,漢聲出版社書籍的印刷字體、繁體中文最早的「儷宋體」、點陣字和向量外框字,電腦字日漸普及,令看板招牌的視覺感受走向均值化發展。
「行動文字的裝置時代」和「字型中的臺灣本色」反映了日常書寫需求因為個人化的訊息處理變得更加重要,進而顯露臺灣字型設計的迫切與必要性;好的字型如同好的品牌,甚而能夠成為一座城市的象徵,形塑新的大眾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