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非洲,你或許會反射性想到久旱不雨的荒漠,奔馳的羚羊,還有一望無際的草原,但這塊充斥多元文化的古老神秘大陸,竟然成為藝術拍賣市場的新興重鎮,過去乏人問津的非洲藝術品,如今在場上竟可喊出十倍高價,非洲儼然成為藝術拍賣界的新寶山。
藝術品成為投資者眼中「新錢」 全球競逐飆天價
中國億萬富豪劉益謙,與妻子王薇可說是目前中國最知名的藝品收藏家。正是這種來自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的「新錢」,推高了尖端藝品市場的競價。2014年4月,劉以約10.8億台幣天價,拍下一只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改寫中國瓷器拍價最高紀錄;同年11月,劉再豪擲4500萬美元(約14億台幣)買下一幅絲綢唐卡,創下中國藝品拍賣最高紀錄。去年2月,一幅印象派大師高更的油畫《你何時結婚?》(Nafea faa ipoipo)以近3億美元(約100億台幣)的天價賣給卡達的收藏家,創下史上最貴畫作銷售紀錄。
《藝術市場7日遊》裡,作者莎拉桑頓(Sarah Thornton)如此紀錄一場藝術拍賣會:「『一百四十萬美元,是後面的那位女士競標出價;一百五十萬美元!謝謝你先生。』佳士得拍賣公司的現場,首席拍賣官克里斯多夫.柏哲(Christopher Burge)用他優雅的英國腔大聲喊著。」
藝術品是創作者與世界之間的共鳴,就有如個人的精神,價值難以衡量,但藝術商業市場卻早已形成一個複雜的「拍賣」生態系,遍佈歐洲、美國、甚至亞洲。莎拉桑頓指出,「在房地產與股票之間,藝術品更像房地產」,也恰如房地產界,藝術品拍賣界的生態系由藝術家、畫商、策展人、藝評家、收藏家、與拍賣公司的專員等六種成員組成,每個角色都擁有他們在這個體系裡的潛規則。
面臨毫無預警的全球不景氣,人們紛紛將不動產及其他財務投資轉向古董藝術品,不但保值,更能擁有「美」。藝術品成為上流人士的社交話題,商人則用以增進社會地位;經過時代變革,藝術家也不再是以往畫商的生產機器,如今有更高的自主性來完成他們對於藝術的使命。
世界經濟體系長期浮動,藝術品市場卻總能保持自成一格的結構及深層支撐力。早溯中古歐洲,城市興起造就商業蓬勃發展,藝術品市場也不曾缺席。上世紀,巴黎和紐約先後撐起了藝術品市場的半邊天,十八世紀的巴黎,歐洲的藝術品在此匯聚,成為全世界人爭相競買的聖地,每到下午兩點,古董收藏家陸續前往拍賣中心,熱絡的場景不曾停歇,即便經歷法國大革命的浩劫,巴黎的領導地位卻不曾動搖。這般榮景,一直要到1960年代之後,才漸漸轉移至紐約及倫敦。
非洲大陸不再沈默 將成為藝術拍賣界新寶山
藝術無國界,今日的非洲用軟實力來證明它不再是塊沉默大陸,第一世界的藝術競拍風潮,現在來到非洲,當代非洲藝術品吸引來自世界各地投資者的目光,帶著重本到第三世界砸錢。迦納藝術家艾爾.安納蘇用鋁和銅線製作的《通往歐克洛農場之路》(Paths to the Okro Farm、2006)是他成交價格最高的作品,2014年5月在紐約蘇富比,含傭金的成交價格是144.5萬美元(約合台幣4830萬)。
CNN的一篇報導中,資深拍賣官Dendy Easton笑著說,「這裡有很多人捧著鈔票來買中意的藝術品⋯⋯這在我生命中從未發生過,在英國一場拍賣會裡大概會坐50個人,而在這裡一場就有大約200人。」
奈及利亞當地著名的拍賣商則表示,比起2008年,現在的拍賣品平均成交價成長高達10倍。許多當地收藏者也難以相信,當初接手時毫無價值的藝品,如今卻變成全世界收藏家千方百計也要取得的寶物。為什麼非洲藝術品市場如此被看好?蘇丹、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等國家,擁有獨特的部落文化、藝術發展史,造就非洲成為一座礦藏豐富的藝術寶山,迄今仍有更多藝術品尚待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