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變不足畏,人命最關天:《金庸傳》選摘(4)

2016-03-04 06:20

? 人氣

五月十四日刊出的〈邊境採訪記〉報導,「梧桐山中雲愁霧慘 遺下不少傷病婦孺」。當天,他安排龍國雲等記者前往梧桐山一帶採訪,由於香港當局出動大批警察攔截,大量偷渡者被堵在山上,許多老弱婦幼在山上跌傷、患病,他們水盡糧絕,吃樹皮、木菌,坐以待斃,至親的人也無法相救,於是夫棄其妻,兄捨其弟。生平不會哭的陳非,每天都睜著雙眼流淚。五月十五日,《明報》頭版頭條刊登陳非的特寫〈梧桐山上慘絕人寰〉,大字標題非常醒目。另有一篇〈邊境山頭一片呼兒喚母聲 聞者心酸腸斷〉,慈母背嬰兒翻越梧桐山,母死兒生,哀啼屍側,同行者惻然俱無人加以援手。他發表首篇表明立場的社評〈火速!救命!—請立刻組織搶救隊上梧桐山〉與此相呼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由於飢餓而求生,這是每個人所要爭取的最低限度的權利。我們在香港的居民,幸而沒受到飢餓的威脅,但我們大多數也都是從大陸來的,只不過早來了些時候而已。想到那些陷身於苦難中的同胞,誰都會感到惻然難過。我們極盼中共當局派人去救援,也極盼本港當局派人去救援。

最寶貴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性命!

中國在1950年代發生大饑荒,偷渡至港成為老百姓唯一的活路,儘管過程艱辛也在所不辭。(取自網路)
中國在1950年代發生大饑荒,偷渡至港成為老百姓唯一的活路,儘管過程艱辛也在所不惜,圖為逃港死難者的墓群。(取自網路)

「火速!救命!」的大標題,震撼人心。有人說,這是他開始受讀者注意,與讀者拉近距離的一篇社評。《明報》的人力、物力,根本無法與大報相比,但他的社評獨闢蹊徑,在新聞報導之外,引起了讀者的重視。五月二十一、二十二日,他發表社評〈協助警方,共度難關〉、〈請勿加重警方困難〉,二十三日他發表社評〈巨大的定時炸彈〉:

事實上,這件事好比一個巨大的定時炸彈,警方人員正在小心翼翼全神貫注地設法移開,是否能夠安全解決,現在尚未可知。萬一處理稍有不慎,以致爆炸開來,那麼全香港三百二十萬居民就要受到極大的災禍。 我們呼籲市民,不要阻撓警方處理這難題,不要認為警方執行任務,是對我們中國人含有敵意。不要輕視這個危機!我們是否能夠繼續安居樂業,和這個炸彈是否爆炸,有極大的關係。

面對「逃亡潮」,他從不聞不問到全力以赴,有人說是他在社會變動中學到的生存伎倆。從五月十三日起,他安排記者每天送一車食品到邊境,分發給難民。讀者連日送來善款和食品,小小的報館彷彿成了一個人道主義救援中心,全體員工忙得透不過氣來。《明報》兩次刊登〈本報讀者捐款芳名〉,其中一次就有二十筆共一千五百一十元港幣。有一批讀者的捐款買了餅乾、糖果等,另帶上開水、生果等一起派送。許多讀者打電話願捐款、捐麵包等食物,也有許多讀者響應《明報》的呼籲,願參加救援隊上梧桐山救人。五月十八日,他還發表社評〈請當局准許分發救濟品〉,但香港當局禁止他們進入邊境。五月十九日只好刊登啟事〈本報暫停接受讀者捐款〉,「因限於各種環境關係,未能順利展開救濟,故暫時停止接受捐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